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0-10
电镀厂污染环境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和大气排放危险废物,造成环境污染,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
实施本罪的行为必须违反国家规定,包括排放、倾倒和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同时,这些行为必须造成了环境污染,并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
一般情况下,污染环境罪的刑罚量刑视情节而定,可处以3年以下或者3-7年有期徒刑。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60条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涉嫌下列情形之一,应予立案追诉:
其中,“公私财产损失”包括污染环境直接造成的财产损毁和减少的实际价值,以及为防止污染扩散以及消除污染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原告在提起环境民事诉讼时需要满足特定的资格要求,这使得诉讼并不容易进行。其次,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侵权人身份不明,受害人无法提起诉讼。此外,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诉讼往往是漫长而困难的过程,受害人的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最后,诉讼时效期限长度不够,无法有效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诉讼时效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诉讼时效和被告人的确认问题。本文仅讨论了诉讼时效及起诉要件中“明确的被告人”问题,原告的适格问题暂不予探讨。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但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然而,诉讼时效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这对受害人来说并不利。由于环境污染损害具有间接性、潜伏性、长期性和遗传性等特点,受害人往往难以或根本无法知道所受损害的具体情况。在现代工业化社会,受害者在知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要求他们“应当知道”过于苛刻。因此,三年的诉讼时效对于保护受害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然而,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环境损害赔偿的最长诉讼时效沿用民法通则二十年的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9条的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29条规定的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
环境是我们共同拥有的,我们都有责任保护好环境。国家已经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