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2-19
普遍选举原则是指,在符合法定年龄的中国公民中,除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外,所有人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根据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权利。因此,我国人民必然要享有广泛的选举权。普遍选举原则不仅在宪法中得到确认,也在选举法中具体体现。根据《选举法》第三条规定,除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所有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不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历次换届选举的实践表明,在我国,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占极少数。普遍选举原则的贯彻实施,从法律上保证了绝大多数中国公民能够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切实参与国家管理。
普遍选举原则的贯彻落实,有助于确保国家政权机关的组成人员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接受人民的监督。只有在普遍选举基础上产生的国家权力机关,才能真正具有人民性和代表性。为了实现普遍选举原则,选举工作人员应尊重选民的民主权利,严格依法办事,使选举工作真正反映民意。同时,选民也应珍惜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积极参选参政,选出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人。
平等选举原则是基于平等选举权而规定的选举原则。平等选举权是指享有选举权的主体实现权利的效力是相等的。平等选举原则在选举中具体体现为:所有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所有选票的效力完全相等。
平等选举原则在我国选举制度中得到明确确认,并在换届选举的具体实践中得以体现。这一原则体现在参选权上的平等、投票权上的平等和代表名额上的平等。
参选权上的平等: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在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方面,不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等方面的差别,都享有同等权利。
投票权上的平等: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所有有效选票都具有相等的法律效力。
代表名额上的平等:我国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按照基数加人口数来计算,并使各民族、各地区、各方面都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这体现了被选举权上的平等和重视实际上的平等。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选举制度中的平等选举原则在具体的贯彻实施中,有一定的相对性。选举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了城市和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不同的比例。这在形式上似乎是不平等的,但实际上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追求形式上的平等,脱离实际状况,都用同一人口比例分配代表名额,不利于保证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不利于照顾各少数民族的实际利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步,这种不同比例的情况也会逐渐改变。着眼于实际的民主,承认一定的差别,并创造条件逐步缩小差别,是我国选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