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8-15

 
90297

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

事实行为的定义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没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根据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事实行为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民事行为的定义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但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与民事行为的主要区别

1. 事实行为不需要意思表示,而民事行为必须有意思表示。

2. 事实行为根据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而民事行为根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内容产生效力。

3. 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产生法律规定的效果,而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4. 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民事行为必须在行为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下才能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

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和第56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法律行为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只有具备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才能参与民事活动。然而,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因为民事行为能力还受到自然人的理智、认识能力等主观条件的制约。

2.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指的是行为人内心的意思与表示的意思一致。也就是说,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能存在认识错误、欺诈、胁迫等外在因素导致其表示的意思与内心的意思不一致。

然而,行为人意思表示不真实并不一定导致行为无效,因为其导致意思不真实的原因不同,可能会产生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3. 行为内容必须合法。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行为内容合法意味着不违反法律、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行为内容合法首先不能与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相抵触。其次,行为内容合法还要求行为人的民事行为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 行为形式必须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指的是行为人进行意思表示的方式。要求特定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采用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才能合法。而非要求特定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则当事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都是合法的。

延伸阅读
  1. 公司调岗位,拒绝调动是否有赔偿?
  2. 可变更或可撤销合同的类型有哪些
  3. 立字据有没有法律效应
  4. 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影响
  5. 无效民事行为的论述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孕妇受伤迫使流产,律师代理索赔20万元拆迁赔偿
  2. 卖高仿手表是否犯法
  3. 可以用他人的身份证购买火车票吗
  4. 伤残赔偿按照农村还是城市户口
  5. 医生不给办转诊怎么办
  6. 未判决之前可以申请法官回避吗
  7. 进拘留所会查艾滋病吗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