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怎么办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怎么办

点击数:39 更新时间:2024-11-20

 
90124
我们现在住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身份证上的地址,常住地址也不一定就是居住地址,那么如果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怎么办,什么是住所地呢,手心律师网小编通过你的问题带来了“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怎么办”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经常居住地和住所地的法律定义与认定

经常居住地的法律定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住院就医的地方不被视为经常居住地。

经常居住地的认定原则

在对居住地进行认定时,应采用宽松的原则。居住地的认定涉及到赔偿标准(农村标准或城镇标准)的问题,因此对原被告双方的利益都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经常居住地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因交通事故伤亡如何计算赔偿费用的复函》以及省高院原民一庭庭长赵*勇在2007年4月18日发表的《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的若干问题》精神,经常居住地的认定应综合考虑受害人的户口所在地、经常居住地、主要收入所在地、主要消费地和生活来源等因素。在以下情况下,应采取宽松的判断标准:1. 受害人的户口在农村,但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2. 虽然是农村户口,但所在集体的土地已被国家征收;3. 受害人在遭受人身损害之前是农业户口,在一审起诉前正常且合法地转为非农业户口;4. 户口已经统一的地方,主要根据住所地进行判断,并适当考虑经常居住地、主要生活来源和主要消费地等因素。在这些情况下,应采取宽松的态度。

住所地的法律定义

住所地是指公民或法人进行活动的主要基地或中心场所。在诉讼中,住所地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决定审判管辖的依据,同时也是诉讼文书的送达地点。对于公民来说,住所地是指其户籍所在地;对于法人来说,住所地是指法人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延伸阅读
  1. 三年没有同房是否自动离婚
  2. 二婚要什么证件办理结婚证
  3. 工厂搬迁员工不去怎么补偿标准
  4. 死者赔偿标准的计算方法
  5. 房屋拆迁出嫁女有份吗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缺席审理的处理方式
  2. 如何确认干部身份
  3. 书记员的司法行政地位
  4. 法庭上的录音合法性问题
  5. 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
  6. 合同因不可抗力损失要求赔偿的法律问题
  7. 民事经济追溯期限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