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4-11-23
根据劳动争议仲裁程序规定,一般情况下,劳动仲裁结果应在受理后的四十五天内作出,但也可以延长十五天。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申请后的五天内,如果认为符合受理条件,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如果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仲裁庭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天内应当结束劳动争议案件的裁决。如果案情复杂需要延期,可以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天。如果超过规定期限仲裁裁决未作出,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包括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的原告、被告以及第三人。
劳动争议案件的原告是指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可能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劳动争议案件的被告是指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未向法院提起诉讼,因劳动争议另一方起诉,而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劳动者或用人单位。
1、劳动者的诉讼主体资格
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劳动者具有诉讼主体资格。但是,在劳动者死亡的特殊情况下,如何确定诉讼主体问题需要参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根据《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劳动争议案件是从民事案件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在劳动法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死亡的情况下,劳动者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其直系亲属等利害关系人应当作为诉讼主体参加仲裁。
2、用人单位的诉讼主体资格
作为劳动法律关系另一方的用人单位,是否具有诉讼主体资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劳动者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和劳动关系相一致的情况下,用人单位的诉讼主体资格问题。只要用人单位具有法人资格,无论何种劳动争议案由,该用人单位均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2)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不相一致的情况下,用人单位的诉讼主体资格问题。这种情况是我国劳动用工制度不健全所造成的。根据具体案由来分析,诉讼主体资格的认定与劳动争议的具体案由有直接的关系。
(3)个体工商户的诉讼主体资格问题。个体工商户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中的用人单位,其诉讼主体应以注册核准登记经营个体工商户的公民个人作为诉讼主体。
(4)用人单位合并分立后的主体资格问题。劳动争议发生后,如果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分立,应由承担其权利义务关系的新的法人单位作为当事人参加诉讼或仲裁。
劳动争议案件的第三人是指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由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劳动争议案件出现第三人的情况包括:
①企业主管部门越权作出不适当决定的情况。
②合作、联营企业或企业集团主要负责人承担不了责任,应由合作联营各方分担的情况。
③劳动者跳槽,用人单位使用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而应承担相应连带责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