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3-17
隐私一词源自西方,最早由沃-伦与**代斯提倡。他们在1890年发表的《隐私权》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保护个人隐私的观点。隐私权被定义为个人对其自身事务是否公开给他人的权力,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就是保障个人的“思想、情绪及感受”不受他人打扰的权利,保护自己人格不受侵犯的权利。
根据《隐私权》一文,隐私权被界定为“生活的权利”和“不受干扰的权利”。隐私权的界限主要受到“公共利益”和“同意”两个限制。隐私权不能阻止有关公众利益事务的公布,隐私权本质上是属于私人的,而个人自愿公布或同意公布的情况下,隐私权即不存在。
国际惯例中,隐私的界定趋向于扩展个人信息的概念,并明确将生物特征纳入保护范围。例如,美国的《个人隐私权法》、《隐私权法案》、《隐私权保护法案》对保护的客体进行了定义,包括个人的各种资料以及其姓名、识别号码、象征或特定表征如指纹、声音或照片等。英国的《数据保护法》也明确指出个人信息包括生物信息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储存、使用个人信息都需要经过批准和同意。
相比之下,日本将生物特征纳入隐私保护的历程中存在殖民背景和政治色彩。二战之后,日本要求留在日本的朝鲜人、台湾人等按押指纹,这一做法引起国际间的反对和抗议。1986年的一起案件中,日本法院判决指出指纹属于个人不同且终身不变的身体特征,是识别个人最可靠的手段,个人应自由管理指纹信息,被强制按手印违背了个人尊重和私生活自由的原则。
我国隐私保护的法律制定相对落后,目前只在宪法、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中零散体现。2003年实施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首次将个人隐私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进行保护,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纳入人格权范畴。2005年,国务院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标志着我国在公民隐私保护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综上所述,了解个人隐私的相关法律知识不仅可以维护自身权益,还可以避免侵害他人权利而自身受损。个人隐私受到法律的严密保护,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如有疑问,欢迎咨询我们的在线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