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1-19
执行异议,又称程序上的执行救济,是指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程序、执行措施方法违反法律规定的,请求执行法院予以救济的制度。执行异议分为申请和异议两种类型,前者为积极的执行救济方法,后者为消极的执行救济方法。申请是指请求执行机关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意思表示。异议是指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不同意执行机关所实施的某种执行行为,而请求执行机关予以变更或撤销的意思表示。
案外人异议,又称实体上的执行救济。是指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了不同意见,并主张全部或部分权利,请求人民法院排除对特定标的物的强制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的异议,实际上是一种实体权利义务争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5条规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7条规定,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执行异议主体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受到执行机关违法或不当执行行为侵害的利益主体。执行当事人包括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执行当事人以外的利害关系人也可以提起执行异议。
案外人异议的主体是指除执行当事人以外,其法律上的权益因执行行为而受侵害的人,即与执行标的有利害关系的人。
执行异议的事由为违法或不当的执行行为,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执行行为在程序上具有违法性或不当性。
2、执行行为直接侵害了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程序利益。
3、执行行为可能侵害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实体权益。
4、执行行为不存在民事主体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争议。
案外人异议的事由主要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收取权和债权等。
对执行异议的处理方式是执行机构裁定撤销或改变执行行为,如果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处理结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对案外人异议的处理方式是执行法院裁定中止对执行标的的执行,如果案外人对裁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案外人提出的异议理由不成立,将裁定予以驳回,并继续执行。在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时,必须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如果执行人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查,但未收集到能证明异议成立的证据,那么可以认定异议理由不成立,予以驳回。
在执行标的是生效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特定物的情况下,如果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案外人的异议理由成立,应当中止对该标的物的执行,并报请院长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在再审中,应当通知案外人参加诉讼,并且案外人有权申请参加诉讼。在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全面的审理,并公开作出裁判。如果审理后认为案外人的异议理由不能成立,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程序。反之,则需要变更裁判。
根据《执行规定》第74条的规定,如果案外人提出的异议一时难以确定是否成立,但已提供确实有效的担保,可以解除查封、扣押措施。同样地,如果申请执行人提供确实有效的担保,可以继续执行。如果因为解除查封、扣押或继续执行而造成错误,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裁定以担保的财产予以赔偿。
根据《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的规定,在案外人异议审查期间,人民法院不得对执行标的物进行处分。如果案外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请求解除对异议标的的查封、扣押、冻结,人民法院可以准许。另外,如果申请执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请求继续执行,应当继续执行。如果因为案外人提供担保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而造成错误,导致该标的无法执行,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执行担保财产。如果申请执行人提供担保请求继续执行有错误,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