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8-13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执行异议之诉中,如果是案外人提起的,被申请执行人将成为被告。如果被执行人反对案外人的异议,那么被执行人和案外人将成为共同被告;如果被执行人不反对案外人的异议,那么被执行人可以被列为第三人。
而如果是申请执行人提起的执行异议之诉,那么案外人将成为被告。如果被执行人反对申请执行人的主张,那么案外人和被执行人将成为共同被告;如果被执行人不反对申请执行人的主张,那么被执行人可以被列为第三人。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的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进行审查。如果理由成立,法院将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如果理由不成立,法院将裁定驳回。如果案外人或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或裁定错误,可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如果与原判决或裁定无关,可以在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首先,执行员对案外人的实体权利进行审查判断,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案外人就其实体权利与相对人进行辩论的权利,这对案外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是不利的。
其次,驳回案外人异议的裁定不能上诉或复议,即使案外人对裁定不服,也没有后续的救济方法。
再次,中止执行只是执行程序的延缓和阻碍,与权利保护的彻底性要求相悖。
最后,如果执行异议对原裁判提起再审,经再审认为原裁判并无不当并向法院提出书面说明,应恢复执行。此时,案外人的权利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保障。
当案外人、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均可以提起诉讼,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