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12-27
在我国执行异议制度中,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审查案外人的异议主要由执行员负责,复杂情况可以组成合议庭。审查以书面方式为主,也可以进行简易的听证。执行员自主决定采用何种方式。在没有监督制约的情况下,执行员凭个人感觉决定是否继续执行,并在缺乏法律知识的情况下判断异议理由,导致随意性和片面性,可能出现执行错误,损害司法公正。
根据现行法律监督体制,检察机关只能对民事裁决提起抗诉,对于执行过程中可能侵害案外人利益的情况,只有在裁决出现错误时才能进行监督。因此,在民事执行程序中,执行权超越了法律监督的范围。如果执行员对案外人的异议进行判断,并且判断结果与案外人有直接利害关系,这种权力就涉及司法裁判权,应受到司法监督。
在执行员做出处理决定并强制执行后,案外人如果不服则难以寻求法律救济,只能提起国家赔偿申请。根据国家赔偿法,原执行法院为赔偿义务机关,但原法院很难做出中立客观的判断,因为它既是当事人又是裁判者。这导致案外人仍然不服处理决定,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增加了诉讼负担,降低了效率,浪费了司法资源。
在强制执行中,申请执行人是受益者,根据权利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其应承担错误执行的赔偿责任。然而,法院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强制执行,无法将执行风险转移给申请执行人。这导致法院承担了错误执行的赔偿责任,实际上是将私人纠纷转嫁给了国家,从而浪费了司法资源。
执行异议制度对司法公正和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为确保司法公正、节约司法资源,应规范执行员审查案外人的程序,并将其纳入司法监督范围。此外,应考虑修改赔偿制度,使申请执行人承担错误执行的赔偿责任,减轻法院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