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8-09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只要第三方自愿达成和解协议,意思表示真实,协议内容合法,担保行为符合法律规定,那么该和解协议由清偿债务的主合同和担保的从合同构成的,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在实践中,人民法院对第三方的诉讼地位处理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人民法院将第三方列为共同被告,有的人民法院将其列为第三人,有的人民法院则不在调解书中明确列明,而是在执行程序中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处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期间为被执行人提供保证,并且根据此未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或解除保全措施,那么在案件审结后,如果被执行人没有足够的财产可供执行或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即使生效法律文书中没有确定保证人承担责任,人民法院也有权裁定执行保证人在担保责任范围内的财产。
如果第三方在原、被告诉讼开始后提供担保,那么该担保的债务发生于原告起诉之后,即在原告起诉时尚不存在。因此,不宜将该第三方列为共同被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虽然第三人没有独立请求权,但如果案件处理结果对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那么他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具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根据该条规定,该第三方符合无独立请求权的法律特征,可以将其列为第三人承担担保责任,并向其送达调解书,受生效调解书法律效力的约束。如果未将其列为第三人承担责任,那么可以根据上述规定,在执行程序中裁定该第三方承担担保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