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9-26
合同的继续履行,也称为实际履行或强制履行,是指在违约方不履行合同的情况下,法院基于非违约方的履行请求,强制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债务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继续履行能够使合同恢复到正常履行条件下,使非违约方能够达到的利益状态,是一种重要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本文将重点研究非金钱债务的继续履行。
要判决合同继续履行,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继续履行和损害赔偿是两种重要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的具体适用有所不同。大陆法系主要以继续履行为主,以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为辅;而英美法系则以损害赔偿为基本的救济方式,继续履行只在损害赔偿不充分或不公平时适用。这种区别源于两大法系不同的契约理念。大陆法系认为诺言和协议必须遵守,否则将强迫履行;而英美法系认为问题在于对诺言的认真考虑,对诺言违反后不受损害。因此,损害赔偿在英美法系中几乎是一种合理的补救方法。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际履行被视为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只有在继续履行已不可能或不必要,或法律明确规定一方违约只赔偿损失的情况下,才允许支付违约金或赔偿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履行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存在,我国合同法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对继续履行的态度实际上是采取了限制的立法政策,而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以下情形不适宜判决继续履行合同:
当被执行人拥有合同规定的财产时,执行法院可以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责令和监督债务人交付合同约定的财产。如果被执行人阻碍执行或拒不履行,法院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直接责任人进行罚款和拘留。然而,在被执行人拥有该财产的前提下,执行法院不得超越职权对被执行人的其他财产进行执行,但可以扣押、查封合同规定的标的物。
在执行实践中,如果判决履行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已变质、损坏、灭失、无法查找、善意转让给第三人、被其他有权机关查封或具有限制物权的法定情形,可以由第三人替代履行,或者由请求权人另行诉讼。如果由第三人替代履行,法律依据是《执行规定》第57条和第60条第二款。根据这些规定,执行法院可以要求被执行人交付原物,如果原物被隐匿或非法转移,法院有权责令其交出。如果原物已变质、损坏或灭失,法院应当裁定折价赔偿或按标的物的价值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其他财产。此外,对于可以替代履行的行为,执行法院可以委托有关单位或他人完成,相关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