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1-01
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解除财产保全措施。首先,如果诉前保全措施采取后,利害关系人在30日内未起诉;被申请人向法院提供担保;申请人在财产保全期间撤回申请,人民法院同意其撤回申请;人民法院确认被申请人复议意见有理,而作出新裁定撤销原财产保全裁定;被申请人依法履行了人民法院判决的义务,财产保全已没有意义。另外,在司法实践中对被申请人的银行存款、冻结的有效期限一般为六个月;六个月后,若当事人没有继续申请财产保全,原冻结措施自动解除。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被申请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及时解除财产保全。在解除财产保全时,人民法院应当发出解除保全的命令,并由法院派执行员执行。
当事人对财产保全裁定不服时,可以依法申请复议。申请复议的目的是为了纠正不当的裁定,减少或避免可能造成的损失。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财产保全或先予执行的裁定不服,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会停止裁定的执行。申请复议的理由包括但不限于:被申请人认为受理诉前保全法院无管辖权;认为自己对被保全的权益无责任;举证自己资信良好,无需采取保全措施;举证证明保全财物的价值远大于申请人请求的权益,法院如认为合理,可以变更原裁定保全的数量;案外人对诉前保全提出异议。如果裁定不当,法院会做出新的裁定变更或撤销原裁定,此时财产保全即解除。解除的条件是在法定条件下解除对特定财产所采取的限制措施。如果财产保全申请造成被申请人损失,申请人应当赔偿;如果是法院依职权采取的,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赔偿。如果人民法院院长或上级人民法院发现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确有错误,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立即纠正。
财产保全制度旨在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护被申请人的正当权益。因此,如果保全申请人的申请错误,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对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公平的法律规定。申请人申请错误的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因错误的保全使被申请人受损失的赔偿责任;二是因促使监督,由被申请人支出的全部费用的责任。
财产保全的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财产保全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申请人需提供担保。诉中财产保全可以由当事人提出申请,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决定。法院有权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如果申请人拒绝提供担保,法院可以依法驳回其申请。申请人可以以自己的财产或由第三人作为保证人提供担保。担保数额应与申请人申请保全的财产数额相当。例如,冻结被申请人银行存款2万元,申请人需向法院提交2万元作为担保,可以是现金或与之相等值的固定资产。诉前财产保全必须由利害关系人向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如果当事人申请诉前保全后未在法定时间起诉,导致被申请人财产损失并引起诉讼,由采取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管辖。
其次,人民法院接到申请人的申请后,对诉前保全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对诉中财产保全,情况紧急的也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一般情形无明确限制。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应当立即开始执行,以防止有关财产或标的物被处分或灭失的危险。有关单位有义务协助人民法院执行。人民法院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如果认为不符合财产保全条件,应当裁定驳回申请;如果认为符合财产保全条件并提供了担保,必须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最后,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的财产保全裁定,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会停止裁定的执行。这种裁定属于司法权性质的执行行为,因此也必须用司法权性质的行为进行纠正。执行监督程序的内容应包括:有权引发执行监督程序的当事人、本院院长、上级法院。如此类裁定确有错误,由法院审委会讨论决定。根据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抗诉针对的是审判程序作出的裁判。抗诉行为是诉讼行为,法院会开庭审理抗诉案件,检察院应派员出庭。而法院作出涉及实体权利的裁定,不存在开庭的情况,因此检察院无权提起抗诉。
纠错程序具体表现为公开、公平的听证程序。虽然在执行阶段无法按照审理程序进行纠错,但作为司法行为,应当有符合公开、公正、独立等司法行为规则的程序。听证程序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具体而言,涉及实体权利的执行程序确有错误进入执行监督程序后,执行法官会另行组成合议庭,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当事人在听证会上遵循公开、平等、完整、自愿的原则进行陈述、举证、质证、辩论。合议庭通过听证调查,重新评议作出裁定。如果是一审法院作出的执行裁定,由一审法院按执行监督程序重新裁定,不服该裁定仍可上诉。如果是二审法院的裁定,二审法院重新裁定后立即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