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一审时间是多久有什么流程
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02-09
案件的审理是有一定的时间以及是有一定的期限的,那么对于民事诉讼的案件的审理以及一审的时间期限又是如何的,那么接下来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对于期限的相关内容进行具体的介绍,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以下就是具体知识的分享。
民事诉讼一审审理期限及简易程序审理期限
一审审限的规定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一审民事案件的审限为6个月。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可以经本院院长批准延长6个月;若仍需延长,则需报请上级法院批准。
简易程序的审理期限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简易程序适用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为20日,而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刑事案件的期限为3个月。
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
适用简易程序的人民法院
适用简易程序的人民法院限于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包括固定设立的人民法庭和临时性派出的法庭。
适用简易程序的审级
适用简易程序的审级限于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
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
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必须是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事实清楚指当事人双方对争议的事实陈述基本一致,并能提供可靠的证据,无须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即可判明事实;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指责任承担者和权利享有者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指当事人对案件的是非、责任以及诉讼标的争执无原则分歧。
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
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各方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并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人民法院不得违反当事人自愿原则,将普通程序转化为简易程序。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审理延期的情形
简易程序的审限延长
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不得延长。如果3个月内不能审结,则应转为普通程序审理,否则将视为超审限。然而,这种关于简易程序审限的规定过于死板,与人民法院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客观上影响了办案效率。因此,建议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的审限应准予延长,以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扩大
近年来,许多基层法院广泛适用简易程序,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出台后,简易程序得到进一步的扩大适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已不仅限于《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这是因为各地法院民事成诉案件较多、审判力量不足、审判人员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实践中,案件是否适用简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一般由立案庭根据原告主张的请求标的、事实情节、法律关系等进行判断,而并不考虑被告辩称的事实、法律关系是否复杂、疑难等。
一审案件审理前的准备工作
发送起诉状、答辩状
人民法院在决定受理案件后,应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向被告发送起诉状副本。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后十五日内可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收到答辩状后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
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
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的案件,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应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诉讼权利包括委托诉讼代理人、申请回避、收集、提出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查阅或复制本案的有关材料、自行和解等。诉讼义务包括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等。
组成合议庭
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应依法组成合议庭。合议庭成员应在案件审理期间全程参与,保证办案质量。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
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证据
合议庭组成人员应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轮流阅卷,明确争议焦点和需要收集的证据。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是审理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请求和需要证明的事实必须提供证据。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相结合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特点。
追加当事人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追加为当事人。追加当事人可以由当事人提出申请,也可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追加。追加的当事人可以是共同原告或共同被告。人民法院不能依职权更换当事人,更换当事人应由当事人自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