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5-12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果在庭审期间原告撤诉,且该撤诉行为是捏造事实起诉并且妨害司法秩序的,可能会构成虚假诉讼罪,从而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的规定,虚假诉讼罪是指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根据该条款规定,如果构成虚假诉讼罪,可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如果情节严重,可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于单位犯虚假诉讼罪的情况,法院可以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进行处罚。如果虚假诉讼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法院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如果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虚假诉讼行为,将会受到从重处罚,并且如果同时构成其他犯罪,也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在司法实践中,夫妻为购置房产、汽车等向亲属尤其是父母借款的情况较为常见。然而,由于我国熟人社会习俗的影响,亲属间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借贷或赠与往往没有明确约定和固定证据。在一些情况下,当夫妻感情破裂时,一方可能会补写借条,将婚前或婚内接受的赠与虚构成夫妻共同债务,并提供亲属方出资购房或购车时的资金流向凭证,以增加债务的真实性,使其难以推翻。
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升,涉及夫妻共同债务的离婚诉讼以及债权人以民间借贷纠纷提起诉讼的情况也大量增加。在这类案件中,一些债权人担心债务人解除婚姻关系后无法完全清偿债务,因此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些人则利用与债权人之间原有的经济关系,通过伪造借贷关系来构成夫妻共同债务,以在离婚诉讼中获得更多的财产。由于夫妻一方与第三人的经济往来频繁,借此便利,虽然伪造债务会带来与第三人的纠纷风险,但形成的证据较为充分,使得推翻借贷关系真实性变得困难。
某些夫妻利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时,债权人不参与且不知情的机会,试图通过法律漏洞来恶意逃避债务清偿责任。例如,双方约定将夫妻共同财产全部归属一方,而将夫妻共同债务全部由另一方承担。当债务到期时,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但债务人没有履行能力,导致债权无法实现。然而,无论是夫妻之间达成的财产分配与债务承担协议,还是法院作出的离婚判决,都只对夫妻双方具有约束力,无法约束婚姻关系之外的第三方。因此,当夫妻一方无力或未如期偿还夫妻共同债务时,债权人仍然有权向另一方追偿该债务。尽管逃避夫妻共同债务的目的难以实现,但仍然增加了债权人实现债权的成本,并浪费了法院的诉讼资源,同时债务人的婚姻关系不稳定也容易引发更多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