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8-30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职工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应被认定为工伤: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
职工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时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
职工患有职业病的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
职工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
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
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应被认定为工伤。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申请做工伤认定需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事发后30天内,单位应在受伤者或家属的要求下,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事发后1年内,受伤者或家属应在伤情相对稳定时,向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在申请做工伤认定后,伤情相对稳定时,受伤者或家属应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即伤残鉴定)。
根据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的结果,受伤者可以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
因工负伤待遇发生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的前置条件是进行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的时效为发生争议后的60天内。工伤者在事发后的60天内,应向单位住所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请求裁决单位为其做工伤认定及伤残鉴定。另外,工伤者也可以在拿到劳动保障局的工伤认定书后的60天内,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请求裁决按照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的结果,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
未经劳动仲裁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是不会受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