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土地使用证权属争议是怎样的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4-28
土地使用权争议的法律处理方式
一、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应当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政府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土地权属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权属争议的多样性
土地权属争议的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未经政府登记发证的土地权属争议和已经由政府登记发证的土地权属争议。前者指的是当事人在对土地的日常使用中产生争议,争议发生时政府尚未介入;后者指的是争议发生时,政府已经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进行了登记发证。这两种争议在审判实践中都会遇到。
三、完善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模式的建议
针对土地权属争议,《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处理模式并不完善。它忽略了土地权属争议的多样性以及对已经登记发证的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方式的特殊性。因此,建议在该条文下面补充一款,即对已经登记发证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和登记发证的人民政府协商解决。如果经协商确定政府的登记发证行为错误,政府应撤销其登记发证行为,然后当事人可以根据本条以上款进行处理。如果政府认为其登记发证行为无误不予撤销,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政府的土地登记发证确实错误的,应判决撤销该行政行为,当事人可以根据本条以上款进行处理。如果经审理认为政府土地登记发证行为合法,则应维持政府的登记发证行为,已颁发的土地权属证书可作为土地权属证明,当事人不得再以同一事由向人民法院起诉。通过这样的补充,可以更好地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土地使用权证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一、土地使用权证的定义
土地使用权证,又称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是指经土地使用者申请,由城市各级人民政府颁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凭证。该证主要载明土地使用者的名称、土地坐落、用途、使用权面积、使用年限和四至范围。土地使用权是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使用权。
二、土地使用权证的法律保护
《国有土地使用证》是证明土地使用者(单位或个人)使用国有土地的法律凭证,受法律保护。办理对象主要是房改房和经济适用房。
三、城镇土地使用登记发证的范围和作用
城镇土地使用登记发证的范围包括城镇房改房、经济适用住房、商品房和城镇其他用地。它是房屋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后的变更土地登记,发证对象为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个人或企业。房屋和土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进行发证登记并且两者权利主体一致,房屋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