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2-22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校内实习生并不属于劳动者的范畴,因此不受劳动法的调整。校内实习生的身份是学生,他们进行实习是为了熟练掌握特定技能并验证相关理论,在校外积累实践经验。而劳动法中所指的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备劳动能力,并以从事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
要适用劳动法,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必须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资格。然而,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的规定:“在校生勤工助学的,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可以看出在校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并不构成劳动关系。因此,在身份认定上,校内实习生并非劳动者,因此也不适用劳动法的调整。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在校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意外伤害不能认定为工伤,因此也不能享受工伤保险的待遇。虽然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代替了原先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但《工伤保险条例》并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在校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因此,校内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意外伤害问题处于法律的“真空”状态。
根据劳动关系的判断标准,校内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并未建立实质意义上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身份隶属关系。双方之间不存在法律上和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因此其权利义务关系不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因此,校内实习生在实习工作中受伤的情况不能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进而也不能依法享受工伤保险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