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特殊工时制度是否有效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1-28
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对劳动者工作的时间是有规定的,劳动者每周法定工作的时间中40小时,但用人单位可以适当延长劳动时间,但需要与劳动者协商,那么约定特殊工时制度有没有效力?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约定特殊工时制度是否有效
一、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包含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除上述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还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劳动时间的安排涉及单位实施的工时制度。
二、特殊工时制度的实施需经行政审批
实施不定时或综合计算等特殊工时制度,需要经过劳动部门的行政审批。然而在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未经申请就擅自实施特殊工时制度,他们的理由是合同中已经约定了。有些用人单位虽然获得了批复,但批复已经过期。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获得了劳动行政部门的许可,同意其在相关岗位实施不定时工时或综合计算工时制度,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并未对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时制度进行变更。这些做法引发了一些矛盾,那么特殊工时制度的约定与劳动行政部门的批复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执行时是以约定为准还是以批复为准呢。
三、特殊工时制度的有效约定
要对劳动者所在岗位实施特殊工时制度,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获得劳动行政部门的批复;第二,劳资双方明确约定。换句话说,如果只有劳资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实施特殊工时制度,但未获得劳动行政部门的行政审批,就不能对劳动者实施不定时工时制度。如果劳动者所在岗位获得了劳动行政部门关于不定时工时制度的批准,那么即使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实行标准工时,仍应按照批准的不定时工时制度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