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0-11
一、工伤的定义和适用情况
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以下情形应被认定为工伤:(1)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被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在紧急情况下,即使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2)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工作;(3)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导致职业病;(4)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因不安全因素导致意外伤害,或因工作紧张突发疾病导致死亡或在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5)因履行职责遭受人身伤害;(6)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7)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企业后旧伤复发;(8)因工作原因在公出期间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导致伤害或失踪,或因突发性疾病导致死亡或在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9)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不应将以下情形认定为工伤:职工因犯罪、违法、自杀、自残、斗殴、酗酒、蓄意违章等情形导致负伤、致残、死亡。
工伤事故发生后,企业应在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或职业病确认之日起的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如果企业未按规定提出工伤报告,工伤受害人、其家属及工会组织代表工伤职工可以直接向劳动行政部门反映情况,劳动行政部门在调查核实后,责令企业提出工伤报告。
工伤职工或其家属应在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的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在特殊情况下,申请期限可延长至30日。如果工伤职工或其亲属无法提出申请,可以由本企业工会组织代表职工提出申请。
劳动行政部门收到企业的工伤报告或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后,应进行调查取证,并在7日内做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决定,特殊情况下不得超过30日。工伤认定所需的资料主要包括指定医院或医疗机构的工伤诊断书、企业工伤报告等。
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后,工伤职工在工伤医疗期间治愈或伤情稳定,或医疗期满仍无法工作时,可以向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和护理依赖程度等级鉴定。劳动鉴定委员会应根据国家制定的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对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导致丧失劳动能力和护理依赖程度的职工进行等级鉴定。工伤残程度共分为一级至十级。
因工伤或职业病需要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就医路费的,将全额报销;需要住院治疗的,将按当地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三分之二发放住院伙食补助费;经批准转外地治疗的,将按本企业因公出差标准报销所需的交通费和住宿费。根据工伤残程度的评定,受害人将享受不同的法定待遇,包括工资、工伤津贴、伤残抚恤金和补助金等。根据工伤决定和伤残等级鉴定,受害人及其亲属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和法规的规定给予赔偿,用人单位和受害人可以在劳动法律和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协商解决。此外,用人单位不能以劳动者因工伤不能从事原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工伤职工及其亲属在申报工伤、处理工伤保险待遇和要求赔偿时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当事人一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不经调解直接申请仲裁。要求仲裁的,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出书面申请。对劳动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未经仲裁程序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不得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