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1-12
劳动争议的解决通常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一般情况下,仲裁委员会的管辖范围是根据用人单位所在地来确定的。然而,在仲裁裁决作出后,可能出现以下情况:1. 用人单位不服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 劳动者不服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3. 双方均不服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一般管辖原则,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应当管辖上述第二种情况。然而,对于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如果仅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将管辖这些情况,这会带来以下弊端:1. 不方便诉讼和执行。用人单位作为被诉方,如果不服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应当向劳动者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由于双方位于不同地区,收集证据对被诉人民法院来说并不方便。当被诉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后,如果劳动者获胜并需要申请执行,人民法院仍需前往用人单位所在地进行执行,这也不方便,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违反了诉讼便利的原则。
2. 管辖难以确定。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集体争议案件,当事人可能来自各个地方,难以确定管辖。如果仍按照被告所在地确定管辖,只能由外来劳动者的户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这是合理的。
3. 可能导致重复立案。当事人在收到裁决书后的15天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用人单位起诉后,人民法院并不会立即立案,而是有7天的期限决定是否立案。在这段期间内,如果仲裁裁决书超过了15天的期限,胜诉方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时,申诉人不知道被诉人是否已起诉,因此会向被诉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同样,受理执行申请的人民法院也不知道被诉人是否已起诉。从表面上看,仲裁裁决已超过起诉期限,因此该人民法院应当立案执行,这就导致了重复立案。
为了保障当事人的诉权救济权,方便当事人起诉和应诉,方便人民法院审理和执行,应尽快制定科学合理和高效的管辖原则,同时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以下是可以采取的解决办法:
1. 由作出仲裁裁决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动争议案件首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来确定管辖问题。确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行使管辖权后,再根据这种管辖原则,确定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就非常容易。这使基层人民法院之间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更加明确,便于劳动争议当事人行使诉权。
2. 由劳动合同签订地或者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根据合同法理论,合同争议可由合同签订地或者履行地人民法院受理。这种确定管辖的原则由于便于当事人起诉、应诉及举证,也便于法院取证,已为世界大部分国家所采用。尽管劳动合同不属于民事主体之间签订的合同,但其基本特征与之相同,都是为明确相互权利义务而订立的协议。采用由劳动合同签订地或者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则,同样可起到与合同法的规定相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