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过程中非正常事项的处理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拍卖法 > 拍卖法法律法规法律知识

拍卖过程中非正常事项的处理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0-05-25

 
69641
拍卖是一种交易方式,通过多人对同一标的出价,最后由出价最高的人得到。拍卖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要遵守公平的原则。那么拍卖过程中非正常事项的处理是怎样的呢?下面手心律师网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拍卖报名时,无人参加或竞买人不够法定人数。这里要分析为何无人参加的原因,很可能是市场宣传没有做好,造成竞买人不足的。对此,拍卖人均应向委托人写出情况报告,终止拍卖或再行拍卖。

(二)应叫价未到保留价。一般往往是保留价过高或资产质量太差,这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撤拍或者终止拍卖。终止拍卖由拍卖人向委托人出具终止拍卖书。拍卖合理支出费用,由委托人支付。

(三)买受人违约不付成交款或不付全款。这是违反《经济合同法》和《拍卖法》,原买受人应依法要承担违约责任。《拍卖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即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拍卖标的的价款,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者由拍卖人征得委托人的同意,将拍卖标的再行拍卖。拍卖标的再行拍卖的,原买受人应当支付第一次拍卖中本人及委托人应当支付的佣金。再行拍卖的价款低于原拍卖价款的,原买受人应当补足差额。”

(四)买受人违法串标。这是拍卖过程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对于在拍卖过程中出现串标的违法行为的定性和处置方法,目前,国内有四个法律文件,它们分别是《民法》第四条、第五十八条,《拍卖法》第三十六条、第六十五条,《新刑法》第二百二十三条,《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五条、第二十七条,这些法律条款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内容:

1、由于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投标人与招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的,属于违法行为,投标无效。

2、根据对拍卖人和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大小,予以不同的处罚,最高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最低的可处以成交价的10%或1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3、根据给拍卖人和委托人造成损害的大小和行为情节的轻重程度,分别由法院(公安)或工商行政部门处理。

遇到这些情况,产权交易机构应及时移交工商或公安部门处理。

延伸阅读
  1. 买受人违约责任的特殊性
  2. 拍卖佣金未作约定的处理方式
  3. 一. 鉴别核实债权
  4. 拍卖人的竞买行为及委托代理的规定
  5. 房产公证强制执行程序是怎样的

拍卖法热门知识

  1. 知识产权评估的实施
  2. 买受人未受领拍卖标的物的保管费用由谁承担?
  3. 法院拍卖房屋的程序和要求
  4. 被执行人是否有权要求停止拍卖?
  5. 侵权拍卖的特点
  6. 司法拍卖股权缴税流程
  7. 为什么需要强制性资产评估
拍卖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