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1-15
1. 标的额偏小,参与者范围太窄。
根据规定,我区只受理标的额在30万以下的国有资产处置。然而,实际情况显示,绝大部分标的额仅为5万以下的小标的,因此外地竞标者不愿参与,而本地竞标者多为从事废品收购的相对固定人群。
2. 对拍卖公司约束无力。
目前的拍卖公司由各单位自行选定,而拍卖公司的年审、资格审定工作由市直部门负责。由于我区对拍卖公司的约束力不强,难以限制拍卖公司的不规范行为。
3. 对围标、窜标行为的取证困难。
在调研过程中,普遍反映围标、窜标行为较为突出,但取证困难甚至无法取证,导致对这类现象难以处罚。
4. 某些拍卖形式上不够规范。
首先,评估价未予保密。评估价是作为产权所有人与监管机关掌握的处置物的最低价参考,且受主观影响较大,与物品的使用价值有时会有较大差距。因此,评估价不应公开,应由市场最终决定物品价格。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很多单位为省事、图方便,将评估过程全程交由拍卖公司处理,导致标的物评估价泄密。
其次,公开喊价的方式不是最合适。由于我区待处理物品价值较低,参与竞买者不多且多为固定的废品收购商,公开喊价容易产生观望、听价停滞,甚至语言、眼色威胁等状况。
最后,报名环节难以控制,报名竞买信息易泄漏,造成串标。
1. 不应否定拍卖的意义。
尽管目前的拍卖中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拍卖的效果,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拍卖本身的问题。相比其他方式,拍卖更具公开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可以明确地说,在国有资产处置中不采取公开拍卖的形式可能会导致更多问题和隐患,在各地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
2. 拍卖方式应不断创新完善。
任何一种监督方式都有局限性和适应性,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对拍卖的形式和程序也应根据新情况不断地创新完善。只要不违反法律禁止,任何有效的创新都应该鼓励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