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规范区国有资产处置拍卖程序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拍卖法 > 拍卖程序法律知识

关于XX规范区国有资产处置拍卖程序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1-15

 
69575

国有资产处置中的拍卖方法问题及对策

一、拍卖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1. 标的额偏小,参与者范围太窄。

根据规定,我区只受理标的额在30万以下的国有资产处置。然而,实际情况显示,绝大部分标的额仅为5万以下的小标的,因此外地竞标者不愿参与,而本地竞标者多为从事废品收购的相对固定人群。

2. 对拍卖公司约束无力。

目前的拍卖公司由各单位自行选定,而拍卖公司的年审、资格审定工作由市直部门负责。由于我区对拍卖公司的约束力不强,难以限制拍卖公司的不规范行为。

3. 对围标、窜标行为的取证困难。

在调研过程中,普遍反映围标、窜标行为较为突出,但取证困难甚至无法取证,导致对这类现象难以处罚。

4. 某些拍卖形式上不够规范。

首先,评估价未予保密。评估价是作为产权所有人与监管机关掌握的处置物的最低价参考,且受主观影响较大,与物品的使用价值有时会有较大差距。因此,评估价不应公开,应由市场最终决定物品价格。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很多单位为省事、图方便,将评估过程全程交由拍卖公司处理,导致标的物评估价泄密。

其次,公开喊价的方式不是最合适。由于我区待处理物品价值较低,参与竞买者不多且多为固定的废品收购商,公开喊价容易产生观望、听价停滞,甚至语言、眼色威胁等状况。

最后,报名环节难以控制,报名竞买信息易泄漏,造成串标。

二、对拍卖形式的几点认识

1. 不应否定拍卖的意义。

尽管目前的拍卖中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拍卖的效果,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拍卖本身的问题。相比其他方式,拍卖更具公开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可以明确地说,在国有资产处置中不采取公开拍卖的形式可能会导致更多问题和隐患,在各地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

2. 拍卖方式应不断创新完善。

任何一种监督方式都有局限性和适应性,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对拍卖的形式和程序也应根据新情况不断地创新完善。只要不违反法律禁止,任何有效的创新都应该鼓励尝试。

延伸阅读
  1. 公务员出入境管理规定
  2. 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的概述
  3. 关于规范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4. 企业兼并的法律程序和手续
  5. 国有独资公司股权质押包含哪些规定

拍卖法热门知识

  1. 肇事车法院可以拍卖吗
  2. 文物拍卖标的审核程序
  3. 被执行人是否有权要求停止拍卖?
  4. 第一章 总则
  5. 司法拍卖股权缴税流程
  6. 国有资产拍卖底价的确定程序
  7.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和本公司的拍卖规则,佣金支付标准如下:
拍卖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