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1-30
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对于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的案件,应当及时进行现场勘查和调查取证。接到报警后,应迅速到达现场,进行伤者救治、肇事者控制、现场保护范围划定等工作。同时,需要寻找目击证人并进行事故现场勘查,及时提取并妥善保管现场的证据,对需要检验、鉴定的物品也要进行及时的检验、鉴定。
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以及相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应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于判断是否构成刑事案件具有重要作用。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详细记录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以及当事人的责任,并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及时送达当事人。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案件进行勘查、调查后做出的科学结论。它证明了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的事实,但并不是对交通事故的处理决定,而是当事人保护自己合法、正当权益的依据。
对经过调查的交通肇事案件,如果符合立案标准且归自己管辖的,应当立即转为刑事案件,并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程序进行。制作《呈请立案报告书》,经上级公安机关领导批准后予以立案。立案后,应当进行侦查,全面客观地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无罪、罪轻或罪重的材料,并进行审查核实。
需要注意的是,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立案与其他刑事案件有所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只有在分清当事人责任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肇事者是否有罪。因此,对于很多交通肇事案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没有作出事故认定书前,对肇事者是否构成刑事案件是不明确的。只有在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后,才能确定适用何种程序,是一般事故处理程序还是办理刑事案件程序。办案人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把握准确。对于符合破案条件的案件,办案部门应当制作破案报告,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侦查终结的案件,侦查人员应当制作结案报告。结案报告应当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是否采取了强制措施及其理由、案件的事实和证据、法律依据和处理意见等内容。侦查终结案件的处理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应当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侦查终结后,应当将全部案卷材料整理并装订立卷。向人民检察院移送案件时,只移送诉讼卷,侦查卷由公安机关存档备查。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续完备、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当制作《起诉意见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刑事强制措施共有5种: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刑事拘留、逮捕。对需要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制作《呈请取保候审报告书》,说明取保候审的理由及采取的保证方式,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取保候审决定书》应当向犯罪嫌疑人宣读,并由犯罪嫌疑人签名(盖章)、捺指印。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提供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对同一犯罪嫌疑人,不得同时要求其提供保证人和交纳保证金。公安机关决定取保候审的,应当及时通知犯罪嫌疑人居住地派出所执行。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既不交纳保证金又无保证人担保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采取监视居住的措施。对于拘留犯罪嫌疑人,应当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拘留证》。执行拘留时,必须出示《拘留证》,并责令被拘留人在《拘留证》上签名(盖章)、捺指印。对于拒绝签名(盖章)、捺指印的被拘留人,应当在相关文件中注明。公安机关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内对被拘留人进行讯问,并在二十四小时内制作《拘留通知书》,送达被拘留人的家属或单位。对于未能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的情况,应在拘留通知书中注明原因。
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后,根据案件情况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分别作出如下处理:对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在拘留期限内,依法办理提请批准逮捕手续;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不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在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手续后,直接向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对于拘留期限内未能查清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在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手续后,继续侦查。
对于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立即提请批准逮捕。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提请批准逮捕书》一式三份,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对被逮捕的人,必须在逮捕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进行讯问,并在二十四小时内制作《逮捕通知书》,送达被逮捕人的家属或单位。对于未能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的情况,应在逮捕通知书中注明原因。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