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11-16
在处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案件时,涉及到被告俞某的逃逸行为与自首行为的认定问题,产生了意见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只能认定俞某具有自首行为,不能认定其有逃逸行为。理由是,构成逃逸行为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人主观上有规避法律追究责任的故意,二是客观上要有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俞某在发生事故后,虽然有逃避追究责任的念头而逃离事故现场,但不久后能够主动投案,如实交代犯罪事实,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不能成立,因此不应认定俞某具有逃逸行为。
另一种意见认为,本案中俞某的逃逸与自首行为应当一并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构成逃逸行为应具备以下要件:
在本案中,俞某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且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俞某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破坏现场驾车逃离,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逃逸行为的构成要件,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尽管俞某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逃离现场,但不久后投案,如实交代犯罪事实,服从法院裁判,自首成立。自首情节不能否定俞某在逃跑时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因此,在认定自首的同时,应当认定俞某具有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