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3-24
2006年10月24日14时许,犯罪嫌疑人刘某驾驶一辆二轮摩托车,在滨海县由甲镇往乙乡某村六组水泥路段上,因遇情况措施不当,撞上由西向东横过马路的王某,致王当场死亡。刘某受伤住院治疗,车辆部分损坏。
对刘某的行为构成何罪,有两种意见。
理由是:刘某在驾车行驶过程中违反了交通管理法规的规定,违章行驶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横穿马路的王某死亡,其行为已经违反《刑法》中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所以应定交通肇事罪。
理由是:刘某行驶的某村境内的水泥路段不属于公共交通管理法规范围内,是其疏忽大意,与王某相撞,致王死亡,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因此不应定交通肇事罪,而应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小编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是:
刘某的行为发生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乡道是由乡人民政府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的道路。本案中,刘某行驶的乙乡某村境内的水泥路是未经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道路,且不是由乙乡人民政府负责修建和管理的,而是由该村村民集资修建的,因此不属于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是指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因违反交通运输规章制度发生的重大事故。因此,刘某的行为发生地不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不具备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条件。
过失致人死亡罪与交通肇事罪在客体和客观行为上有所区别。过失致人死亡罪侵犯的是公民的生命权,给特定的个别人造成死亡或者数量有限的财产损失,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而交通肇事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即能够同时造成不特定的多人死亡或者公私财产的广泛损害,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
在客观行为上,构成交通肇事罪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并由此违反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即违反规章制度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整个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而过失致人死亡要求行为人实施了没有预料会发生致人死亡后果的过失行为,无论该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
根据最高法2000年第33号公告《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第二款的规定,郑某的行为应按《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根据以上分析,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刘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应以此罪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