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7-08
根据我国调解制度的体系,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表现为行政干预。至今,法律尚未明确规定行政调解的地位和效力。然而,居间调解达成的协议属于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因此,在民事诉讼中,如何判断交通事故调解书的效力成为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交警作为行政机关,在其处理交通事故中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属于行政调解的性质。因此,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不能直接确认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如果当事人要求履行调解协议,法院不能予以支持,而应根据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的实际损失作出判决。另一种观点认为,交警主持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属于民事合同的性质。因此,当事人应按约定履行协议,法院应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筆者认为,交警部门主持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属于民事合同的性质。交警部门仅是居间调解,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理由如下:
首先,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将调解作为交通事故当事人解决损害赔偿自愿选择的途径,不再将调解作为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一种必经程序,完全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其次,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调解书经事故各方当事人签字后生效,不再有《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的必须加盖公安机关印章后生效的规定,从而排除了交警部门的行政干预。因此,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在交警的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不论从调解的程序还是调解协议的生效要件上看,都符合民事合同的性质。
同时,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交通事故的调解不再作为交警部门的一项法定职责,也不再将交警调解作为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一种必经程序。因此,调解不再是交警部门进行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调解过程排除了行政干预。这使得调解书不具备行政合同的基本属性,不属于行政合同的性质。因此,在交警部门主持下达成的交通事故调解书属于民事合同,当事人应当依法履行调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