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7-16
1. 向第三人转让股权的限制
根据《公司法》第71条规定,投资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私募基金,向公司其他股东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没有程序上的限制。但如果向公司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首先,应当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并经过半数的股东同意。该条同时规定,其他股东在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30日未答复的则视为同意转让,并且规定,若同意转让的股东未过半数,则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否则也视为同意转让。因此,私募基金无论对内转让股权还是对外转让股权,均可实现退出,只是如果出现同意转让的股东未过半数的情形,可能需要30日的等待期。
其次,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这主要是对受让人的限制而非对转让价格的限制。
然而,《公司法》第71条同时规定,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转让事项另设规定,从而排除适用上述规则。
2. 向公司转让股权的限制
向公司转让股权,或称公司向股东收购股权,《公司法》第74条仅规定了三种情形:
一是在符合分配利润的条件下,公司连续5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并且该5年公司连续盈利;
二是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
三是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
当存在上述三种情形之一时,私募基金有权请求公司收购其股权,如果因收购价格等原因无法达成协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与向第三人转让股权不同,《公司法》并未授权公司章程对公司向股东收购股权的情形另作规定。
1. 特定股东股权转让的限制
首先,发起人股东在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股权,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其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股东在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股权,并且在其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权占比不得超过25%;上述人员在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股权。另外,公司章程可以对上述人员的股权转让有更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
此外,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在一定情况下也受到股权转让的限制。
境外战略投资者股东进行股权转让时,也需符合相关要求。
2. 公司向股东收购股权的限制
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本公司股权的情形与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一定差别,《公司法》第142条规定了四种情形。公司章程可以对此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
对于一些特殊的私募基金,例如国有私募基金和外资私募基金,在股权转让退出时,应当遵守特定的程序和规定。
在私募基金投资实务中,为便于私募基金及时退出并获得收益,往往会在投资协议中约定私募基金有权随时、向任何人转让股权,并且私募基金在转让股权时无需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其他股东也没有所谓的优先购买权。但是,公司章程的备案需要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实质性审查,包括对公司章程内容的审查。因此,带有上述内容的公司章程一般很难顺利地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备案,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2014年修订)》明确将公司章程列为登记时应当提交的文件。为了权宜之计,双方一方面会使用标准化的公司章程在公司登记机关进行备案,另一方面又会在投资协议中约定:当公司章程与投资协议不一致时,以投资协议为准。但是根据《公司法》第71条第四款,只有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才从其规定,因此双方一旦发生纠纷,人民法院可能会根据《公司法》第71条和备案的公司章程来评判相关的股权转让行为,使私募基金股权转让退出受阻。
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收购本公司股权的情形有限。私募基金与公司约定在其他情形下公司负有股权收购义务的约定,在我国目前法律环境下,司法机关很难认可其法律效力。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司法机关可能以“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社会公共利益”“强制性规定”为由,认定该约定无效。
私募基金采用减资的方式将股权转让给公司的,应当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履行相关手续。同时,外资企业和合营企业也受到相关限制。
中国私募基金投资业发展迅速,但法律环境相对保守,对股权转让设置了较多限制,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私募基金投资业的发展。建议适当放宽股权转让的限制,考虑修改相关法律,以促进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