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5-28
按照传统理论,被拆迁人的补偿被视为民法上的损害赔偿关系,但我持有不同观点。实际上,拆迁安置补偿是一种行政补偿。在拆迁过程中,拆迁人的执法行为给被拆迁人造成或将要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需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是一种行政补偿。拆迁人在主观上没有过错,也没有违法行为,并且可以先行补偿。拆迁人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实施拆迁,拆迁行为是执行职务的行为。即使没有过错,拆迁人仍然需要承担补偿责任,一般只限于现实直接损失,并不完全适用民法的公平等价原则。
特别是在市政道路拆迁中,被拆迁人为了公共利益,为了城市道路建设,为了更多的绿地环境,为了畅通公共服务设施,必须腾出房屋,作出一定的牺牲。拆迁补偿类似于国家征用土地时的补偿。国家在依法征用土地时,为了不使被征用人的生产和生活受到较大的影响,会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第46条、47条等条款规定了国家征用补偿的具体规定。日本的《土地征用法》也对因公征收而签订的合同作出了详细规定。根据该法的规定,征收程序包括内阁认定土地为公共利益所必需,内务大臣向内阁会议提出认定案,经二次认定后,签订征收合同。合同包括土地所在地、地号、地目、面积,土地所有人及关系人的姓名、住址,依据合同取得的种类与内容,取得权利的时间与附属物之交付或迁移期限,补偿事项等。尽管我国不存在土地私有,但房屋是私有的,因此房屋拆迁补偿实质上是国家的补偿。被拆迁人针对特权行为只能寻求经济利益平衡,寻求合理适当的补偿。不论合同是否规定,实际上存在的拆迁灭损和不可预见的过渡意外情况,都可以要求合理补偿。即使双方无法达成协议,也没有形成行政合同关系。但是,针对拆迁人的特权,被拆迁人的经济利益平衡原则在强制拆迁后仍然存在。
拆迁补偿安置实质上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拆迁关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即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如前所述,拆迁人是房屋拆迁主管行政机关及法规授权的组织。拆迁关系的客体是拆迁行为,包括对房屋的强行拆除、回迁或异地安置、差价补偿、拆迁的奖励与制裁以及其他相关拆迁行为。拆迁行为是由行政主体的单方意思表示而发生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而决定拆迁的,无需行政相对人的同意。然而,为了体现行政管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调动相对人的积极性,拆迁补偿可以采取合同的形式进行。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建设和公共利益。合同的成立必须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然而,在合同中,行政主体(即拆迁人)享有特权,被拆迁人的意愿无法充分体现,平等原则无法严格执行。因此,被拆迁人只能寻求经济利益平衡,寻求合理适当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