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6-09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当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时,对方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实际履行和损害赔偿是两种不可相互替代的救济方式。实际履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实际履行是维护合同纪律和实现合同目的的必要方式;其次,实际履行可以使合同继续有效,促进交易增加社会财富;第三,受害人要求实际履行时不需要承担对实际损失的举证责任,这在无法确定和证明损失的情况下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当然,在损害赔偿方式能够有效维护利益的情况下,受害人完全可以选择放弃实际履行而采取损害赔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实际履行无法完全弥补债权人的损失,此时可以结合损害赔偿救济方式来保护受害方利益,制裁违约方,维护交易秩序和安全。
损害赔偿和支付违约金都是合同责任的主要方式。前者是一种补偿性责任形式,而后者具有补偿性和惩罚性双重属性。因此,损害赔偿通常需要与实际损害相结合,而支付违约金的数额与实际损害之间并无必要联系。即使在没有实际损害的情况下,仍应支付违约金。如果支付补偿性违约金无法完全弥补受害人的损失,债务人还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以弥补违约金不足的部分,即违约金和赔偿损失可以同时适用。然而,在两者同时适用时,赔偿金额应以受害方的实际损失为最高限额,即受害方不得获取超过实际损失的赔偿。
在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受损方可以要求违约方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来挽回损失。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如果标的物存在瑕疵可以修补,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修补瑕疵并承担修补所需费用。但如果修补后仍导致债权人遭受损失,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进行损害赔偿。举例来说,如果债务人修补瑕疵导致迟延履行,从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债权人当然有权要求损害赔偿。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部分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部分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从这一条可以看出,在恢复原状、采取补救措施等方式无法使财产关系恢复原状时,才可以通过损害赔偿来弥补损失。此外,赔偿范围还包括管理、维护标的物所产生的费用以及因归还财产等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原则上,合同解除时的损害赔偿不应包括可得利益(即期待利益)的损失,因为期待利益只有在合同完全履行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既然当事人选择解除合同,就意味着不打算继续履行合同,因此不考虑对期待利益的赔偿。
定金是指为确保合同履行,根据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一方在合同订立时或订立后、履行前,按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支付给对方的金钱或其他替代物。定金具有担保性质,它具有担保、证约和预付款三种作用。而违约损害赔偿是一种违约责任形式,双方具有独立性。定金责任作为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不以实际发生的损害为前提,适用的是定金罚则。损害赔偿以损害为前提,以赔偿实际损失为限度。定金责任的承担不能替代损害赔偿。换句话说,定金责任既不能作为损害赔偿的最高限额,也不能在计算损害赔偿时将定金计入其中。当然,如果同时适用定金和损害赔偿,其总额超过标的物价值的总和,法院应酌情减少定金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