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1-23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首先,持续增长迟延履行违约金请求权属于继续性债权。诉讼时效的客体主要适用于请求权,而违约金条款是合同的附属条款,属于债权请求权。债务关系根据时间要素的影响分为一时性债务和继续性债务。一时性债务在合同订立时就已经确定了其内容,时间因素对其内容和范围不再起作用。而继续性债务是指在存续期间不断产生给付义务和保护义务的债务关系,时间因素在其中具有重大意义。持续增长迟延履行违约金的数额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增长,时间因素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持续增长迟延履行违约金属于继续性债务关系。
其次,继续性债务具有可分性。一时性债务和继续性债务在诉讼时效适用上有所不同。对于一时性债务的诉讼时效适用比较简单,自一时性债务清偿期限届满的次日起算。而继续性债务基于同一合同约定的债务是一个整体,但合同约定的债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上将整体的债务分割为若干个数额、履行期限、甚至是法律后果互不相同、相对独立的债务。换句话说,可以对给付进行量上的分割,将债务关系切割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债权和债务,产生相应的各个请求权,债权人可以分别行使,每期债权的诉讼时效应单独计算。
再次,持续增长逾期违约金的诉讼时效应当自各新增违约金产生之日起算,这更符合立法目的。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在于督促权利人行使权利,禁止权利的滥用,维护社会交易秩序的稳定,进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在继续性债权中,如果诉讼时效自知道或应当知道违约行为发生之日起算,对于债权人的保护过于苛刻,也会混淆主契约请求权和次契约请求权的区分。如果诉讼时效自主债务实际履行之日起算,这种立场较好地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但在债务人迟延履行的情况下,债权人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若待主债务实际履行之日起算,则难免有突破“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起算的法律规定之嫌。因此,持续增长逾期违约金的诉讼时效应当自每一笔债务违约产生之日起算。这样既可以督促债权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不至于让债权人在权利上懈怠,又能避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从而维护交易秩序。同时,债权人还可以通过行使权利使诉讼时效中断,弥补我国普通诉讼时效过短的缺憾。
开发商迟延办证产生的违约金按天计算,即每过一天即产生一天的违约金,每天产生的违约金数额都是固定的,属于继续性债务。且迟延履行的违约金的给付本身具有可分性。根据以上分析,违约金的诉讼时效应当自每天违约金产生之日起算。在本案中,原告于2010年6月10日起诉,被告于2008年7月2日将相关办证资料提交给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履行了办证义务。因此,从原告起诉之日向前推两年,即在2008年6月10日及之前的违约金已超过诉讼时效,不予支持;对于2008年6月11日至2008年7月2日的违约金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