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见代理职务行为的认定标准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类别 > 代理法律知识

表见代理职务行为的认定标准

点击数:33 更新时间:2023-10-10

 
60893

案情简介

秦某被聘为某民办学校副校长,负责教学安全工作。2008年7月,该校食堂和超市进行招标承包,王某某中标。然而,王某某后悔了,经协议退出承包,但学校扣留了他的5000元保证金。7月20日,王某某与第二承包人发生冲突,值班校长秦某出面调解并出具了一份承诺书,承诺学校会退还王某某的保证金。然而,学校在7月21日拒绝退还保证金。2008年10月,王某某将此事告上法院。一审判决认定秦某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判决学校退还保证金。学校不服,提起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学校起诉秦某要求赔偿损失

2009年9月,学校以秦某的表见代理行为造成学校损失为由,起诉要求秦某赔偿学校损失5600元。本人接受秦某的委托担任其代理人。

两种观点对秦某行为的评价

对于秦某的行为,庭审中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秦某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给学校造成了损失,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应赔偿学校的损失。第二种观点认为,秦某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虽然给学校造成了损失,但不属于重大过失,因此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笔者主张秦某行为属于职务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情况下,该代理行为有效。在表见代理关系中,行为人是无权代理人,但与被代理人的关系是代理关系,行为人与被代理人的地位是彼此独立的,没有依附关系,代理人与被代理人是两个民事主体,可与第三人形成三方主体关系。

相对于法人的主体而言,法人的职员对外并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而是与法人属于同一个有机整体。法人职员的对外行为不能与第三人之间形成三方主体关系,因此职员的对外行为仅是代表行为而非代理行为。代表行为与代理行为在法律制度上具有本质不同。

表见代理与职务行为的区别在于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行为人是法人单位职员并且从事与其职务有关的行为,其行为实际上就是法人单位自己的行为,不存在单位职员的行为独立性问题,通常情况下并不属于民法理论上的代理行为;但如果出现三方当事人的情况,则往往属于代理范畴。代理行为是代理人独立所为的行为,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行为,代理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与职务行为中的职员行为就是所在单位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不同。

简言之,职务行为是单位的领导、职工在其职责范围内为了单位的利益,以单位的名誉行使的行为。法人的工作人员在正常职权范围内的行为均构成职务行为。秦某作为副校长负责学校的教学和安全保卫工作,校园内的安全工作是其职权范围内的,值班期间,秦某的行为是为了学校的利益。尽管行为有所不当,但不属于重大过失,因此学校应承担其行为的后果,本人不应承担责任。

法院裁判

法院审理后认为,秦某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其行为后果应由学校承担。秦某出具承诺书并非出于恶意或与王某某存在串通行为;学校的损失也比较轻微。在举证责任上,学校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秦某的行为存在重大过错。因此,学校要求秦某赔偿损失5600元的诉讼请求不能成立。

判决如下: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延伸阅读
  1.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从轻情节的规定
  2. 战时违抗命令罪的认定
  3. 最高法院、最高检发布关于职务犯罪立功的意见
  4. 关于信用卡管理犯罪的法律解释
  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12.25法发[1995]23号)

合同类别热门知识

  1. 职务侵占罪数额巨大的标准
  2. 抽逃出资罪的认定要素
  3. 人已死亡但无档案如何认定
  4. 承租方经营困难能否解除合同?
  5. 合同生效要件批准手续的必要性
  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客体、保护范围和登记
  7. 公务员定罪免处的处理方式
合同类别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