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6-12
损害赔偿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弥补受害人遭受的财产损失,因此赔偿的范围应该主要取决于财产损失的后果,而不应该取决于违约方主观过错的程度。完全赔偿原则是确定违约后的损害赔偿的重要原则,也为违约当事人的赔偿责任确定了一个标准。根据完全赔偿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许多国家的法律要求通过赔偿使受害人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或者恢复到合同如期履行的状态。损害赔偿应该包括受害人遭受的全部实际损失,以及可得利益的损失,这些都是完全赔偿原则的具体体现。
我国法律也采纳了完全赔偿原则。根据民法通则第112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即违约方应该承担另一方因违约所遭受的全部财产损失。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但是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可以看出,完全赔偿原则在我国合同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可得利益是指合同在适当履行以后可以实现和取得的财产利益。也有学者将其称为预期实现和取得的财产增值利益或由于违约方的违约而导致受害方丧失应得收益。可得利益具有未来性和期待性的特点。它是一种未来利益,在违约行为发生时并没有为合同当事人所实际享有,而必须通过合同的实际履行才能得以实现。可得利益的损失是指违约行为的发生导致受害人丧失了合同如期履行下所能够得到的预期利益。虽然不是实际的财产损失,但它是可以得到的利益的损失,即如果没有违约行为的发生,合同当事人能够获得的财产利益。可得利益的损失与间接损失的概念是不同的,间接损失是现实遭受的实际损失,但非可得利益的损失。可得利益的损失也不一定都是违约行为的间接后果,例如买方因卖方不交货而法转售,其所遭受的利润损失就是卖方违约的直接后果。
积极损失是指现有财产的减损灭失和费用的支出,是一种现实的财产损失。可得利益损失是本来应该得到的利益而没有得到。两种损失的区别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积极损失是因违约造成现有财产的减损灭失和费用支出,而可得利益损失是未来的、期待的利益的损失。其次,积极损失与可得利益的损失相比较更为确定。对积极损失的赔偿一般不宜明确限定,即对积极损失都应予以赔偿。但对于可得利益的损失来说,由于它是未来所要取得的利益,所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通常需要在法律上进行限定。最后,在赔偿的范围上,积极损失的赔偿是为了使受害人达到合同订立以前的状态,而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是为了使受害人处于合同如履行情况下的状态。
在计算可得利益的损失时,可以采取对比法来确定赔偿数额。即依据受害人在相同条件下所获取的利益来确定应赔偿的可得利益损失。例如,可以以受害人在上一年或上一月的利润,以同类企业在某个时期的获得的平均利润,或以某项设备投入正常运行时所获得的收益作为参照标准来确定可得利益的损失。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获得比较稳定的财产收益的情况。然而,在确定参照对象时需要注意与受害人之间的条件或与受害人在某个时期的情况要相同或相似,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德国判例中采纳了两种理论来计算损害赔偿。一种是差额法,即将事故发生后的利益状态与事故发生前的利益状态进行比较,并确定差额作为赔偿依据。另一种是交换法,即在一方违约时,非违约方有权获得他应该得到的全部履行,同时要获得全部履行必须以履行自己的义务为条件。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差额法更注重实际交付的问题,而交换法更有利于保护非违约方的期待利益。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考虑到物的市场价格问题,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