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吗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2-12
意向性合同的法律效力
意向性合同的特征分析
意向性合同作为约定订立正式合同的合同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很少引发民事纠纷。这是因为意向性合同通常不存在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即使发生诉讼纠纷,很难找到适当的法律规范和处理方法。意向书作为意向性合同的一种形式,已经在预约中约定了合同的主要或全部内容,并附带约定在未来特定时间订立正式合同。既然意向书具备了合同的要件,包括当事人的合同义务,那么它自然具有法律约束力。
意向书的义务条款和实体性条款
意向书中通常包括诚信协商条款、缔约程序性规定以及关于签订未来合同条款的说明和时间等备忘条款。大部分意向书的义务条款并不具体和确定,这也是因为《合同法》第14条的解释操作性较弱,可能导致合同条款的约定引发争议和解释问题。然而,在实务领域中,合同法关于义务的具体和确定性理论一般可以理解为只要能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只要涉及到义务人、履行内容以及履行先后顺序的,就可以认定其具有法律效力。在实体性条款方面,意向书应当包含未来合同的内容,无论是属于阶段性协商还是建设性意见,只要体现当事人自愿接受约束的意思表达,常见的表达方式如"未尽事宜,另行协商"、"欠缺部分,另行补足"、"没有约定按照法定"等,都应当产生法律约束力。
意向书的实际履行和法院的裁决
意向书的实际履行是签订正式合同。在英美法系国家,对于意向书的实际履行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当债务人拒绝履行时,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法院一般不会过分干涉债务人的自由。常见的模式是法官听取当事人对预约中约定的内容的合理解释,综合运用自由心证和诚实信用原则,发挥合理的想象空间,确定可能存在的正式合同的内容,以此来判断损失和赔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