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1-09
清偿是否会产生终止合同的效力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并非必然产生。
如果合同终止导致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失,除非免责情况适用,否则造成损失的一方有赔偿责任。合同中约定的解决争议、结算和清理条款,在合同终止后仍然有效。
清偿是指能够消除债权效果的支付行为,即债务已按约定履行。清偿是债务消除的最基本、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方式。债务人履行债务属于清偿,第三人为满足债权人利益而支付的行为也属于清偿。
此外,债权人通过强制执行或实现担保物权来满足债权的行为,也属于清偿。通常情况下,清偿应由债务人进行,但并不限于债务人。清偿人主要包括债务人、债务人的代理人和第三人。如果当事人另有约定或根据债务性质只能由债务人亲自清偿,则不能由债务人的代理人或第三人充当清偿人。清偿的受领人可以是债权人、债权人的代理人、破产财产管理人或清算人,以及持有受领证书的人。
清偿与履行在意义上基本相同,只是定位不同。履行注重动态地满足合同债权,而清偿则注重静态地满足债务目的以消灭合同。在民法通则中,清偿与履行在同等意义上交替使用。然而,在使合同绝对终止方面,清偿与履行还存在差异。清偿指的是完全履行,即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并以全面清偿为原则。换句话说,清偿将导致合同关系的绝对消灭,而履行可能存在瑕疵履行或部分履行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履行不能引起合同关系的绝对消灭。
清偿人实施的行为主要包括事实行为(如提供劳务)、法律行为(如代购代销)和不作为(如按劳动合同约定保守商业秘密)。在实施这些行为时产生的费用即为清偿费用,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否则清偿费用由债务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