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6-04
根据《合同法》规定,要行使撤销权,必须具备相应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针对债务人和第三人。
对于债务人来说,行使撤销权必须满足以下客观条件:
1. 债务人实施的危害行为发生在债权人的债权债务成立之后,消灭之前。只有在债权成立后消灭之前发生的行为才能构成侵害债权,债权尚未成立或已经消灭的情况下不会构成侵害债权。
2. 债务人实施了法律上的财产处分行为。这包括债务人消耗自己财产的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指的是正当使用财产进行正常生产和生活,而非法行为指的是挥霍浪费。法律行为包括放弃到期债权、表示不再追偿债权、转让财产等。只有这些行为导致债务人的清偿能力降低,危害债权人的债权实现,才具备撤销权的条件。
3. 债权人实施的行为已经产生法律效力。只有债务人实施的放弃到期债权和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已经产生法律效力,才能导致债务人财产减少,清偿能力降低,真正危害债权人的债权,才有必要行使撤销权。如果债务人的财产处分行为还在酝酿之中,只是一种意向或言论,并未实际实施,就不能行使撤销权。
4. 债务人实施的行为确实危害了债权。危害债权指的是债务人减弱或丧失清偿债务能力,导致无法履行债务。主要表现为减少财产或在财产上增加障碍,如放弃到期债权、免除他人债务、无偿赠与财产、低价转让财产、设立担保等。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一发现债务人有类似行为就可以行使撤销权,而是必须以实际已经危害债权或可能危害债权为标准。只有当债务人的行为导致其财产减少到无法清偿债权人的债务时,才能认定为危害债权人的债权,才能行使撤销权。然而,债权人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债权,不知道债务人是否还有其他债务。如果经过调查发现债务人还有其他大量债务,并有证据证明其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债权人应该可以提起撤销权诉讼。
对于债务人来说,行使撤销权的主观条件是,债务人与第三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具有恶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害债权人的债务。当债务人不正当处分财产的行为是无偿的时候,只要满足上述客观条件,债权人就可以行使撤销权。而当债务人实施不正当处分财产的行为是有偿的时候,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主观和客观条件,债权人才能行使撤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