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可以撤销吗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8-20
因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应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应作为无效合同,另一类是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并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只是损害了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对这类合同应按可撤销合同处理。接下来就跟手心律师网小编一起来看看相关的法律常识吧,希望小编能够帮助到您。
欺诈胁迫下的合同是否可撤销
一、充分尊重被欺诈方的意愿,体现自愿原则
根据民法的自愿原则,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可以按可撤销合同处理。虽然欺诈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欺诈行为导致的合同主要是指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而这种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往往难以被局外人判定。如果被欺诈人不主动揭露受到欺诈,法院和仲裁机构往往难以主动干预。
二、受害人可能认为合同对其有利,愿意接受合同的拘束
尽管某些欺诈行为可能对被欺诈人造成损失,但这种损失可能是轻微的。受害人可能仍然认为合同对其是有利的,并愿意接受合同的拘束。例如,受害人希望得到合同规定的标的物,那么只能根据有效的合同要求欺诈行为人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交付标的物,从而实现其订约目的。如果合同被宣告无效,受害人将无法提出这种要求。
三、责令欺诈行为人承担违约责任对受害人更有利
在许多情况下,责令欺诈行为人承担违约责任比责令欺诈行为人承担合同被宣告无效后的责任对受害人更有利。违约责任形式包括违约金、赔偿损失、定金责任等,赔偿损失也可以包括约定的赔偿损失以及对期待利益的赔偿。如果将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均视为无效合同,法院和仲裁机构将不考虑当事人是否请求合同无效,而应主动宣告合同无效。这将使受害人丧失选择对其有利的补救方式的权利,对受害人极为不利。正因如此,我国《合同法》修改了《民法通则》第58条的规定。根据《合同法》第54条,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对于这类合同,受害人可以根据自身利益选择请求变更合同、在确认合同有效的情况下,要求欺诈行为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请求法院和仲裁机构撤销合同。合同被撤销后,将产生与合同被宣告无效后相同的后果。总之,合同法将这类合同视为可撤销合同,为受害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对于保护受害人极为有利。
欺诈与显失公平的区别
欺诈与显失公平是不同的。欺诈是指一方故意制造假象并使对方陷入错误,从而订立某种合同。而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利用对方的轻率和无经验等情况,并没有欺骗他人。在欺诈的情况下,受害人遭受损害完全是受欺诈的结果,受害人在主观上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而在显失公平的情况下,受害人在主观上具有一定的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受害人因为自己的轻率和无经验等原因与对方订立合同,在许多情况下其本身是有过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