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6-09
无效合同的发生会导致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无效合同的发生会使商事主体对合同产生不信任感,导致他们不能自觉履行合同。
无效合同的认定为违约当事人提供了可靠的避风港,一旦合同被认定无效,违约当事人可以获得返还,但这必然侵害了守约方的利益。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过多地宣告合同无效在经济上是低效率的。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经主张无效或诉请法院确认无效后,无效合同的当事人应当返还因该无效合同取得的财产;如果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应当进行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可以视为无效合同的对内法律效果。
虽然我国合同法第59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所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第三人,但这并不能视为无效合同对第三人的法律效果,而只能视为无效合同中当事人之间恢复原状的排除适用。因为基于无效合同所取得的财产本来就应属于第三人。对于无效合同是否对抗第三人,传统观点认为取决于该合同是绝对无效还是相对无效。绝对无效的合同任何人都可以主张,并且可以对任何人主张;相对无效的合同则不能依据其无效性对抗善意第三人。然而,新近的观点对此提出批判,认为传统理论将可否对抗善意第三人作为区分绝对无效与相对无效的标准,似乎颠倒了因果关系。对于无效合同是否对抗善意第三人,应视为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问题,而不是区分绝对无效与相对无效的标准。新近的观点与法规范所保护的目的紧密结合,将是否对抗善意第三人的问题与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相衔接,提出了一种有力的学说。根据新近的观点,虽然无效合同属于绝对无效,但仍然存在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