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2-07
行为人在订立合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行为设定民事权利或义务的能力。只有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有资格订立合同,否则合同将被视为效力待定。不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其法定代理人订立合同。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订立合同的行为人具备订立合同时相应的意思表示能力,而不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因此,行为人可以是合同的当事人,也可以不是合同的当事人。例如,甲为乙的代理人,以乙的名义与丙订立了合同,但甲只是行为人,而不是合同的当事人,真正的合同当事人是乙和丙。代理制度的介入使得那些欠缺相应行为能力或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成为合同的主体,以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权益。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为必须真实反映其内心的意思。意思表示中包含有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这两个要素。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属于“折衷主义”,即以表示主义为原则,内心意思为例外。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形包括:一方欺诈、胁迫对方,或乘人之危使对方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合同形式上合法,但隐藏了非法的真实意思;一方对合同有重大误解导致其表示不真实;一方对合同存在无经验等情形而做出对自己显失公平的表示。这些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或变更。
合同的目的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合同的目的是当事人订立合同所欲达到的效果,合同的内容是指合同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使其他生效条件都具备,如果合同的目的或内容违反了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合同将被视为无效。尽管我国奉行合同自由原则,但当事人的自由不能超出法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