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7-19
被告人胡某某于2004年4月12日以冒用某皮革工业公司名义的方式,在2004年至2005年期间,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进行了一系列诈骗活动。他以主办名优产品展销会需招聘仓库保管员的名义,使用伪造的公司财务专用章,并将“财务专用章”的字样遮盖后冒充公章。他与许某某签订了聘书协议,并收取了许某某10000元人民币作为“保证金”。随后,他采取了相同手段,分别与熊某某、徐某某签订了聘书协议,并收取了他们的“保证金”各10000元人民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诈骗行为层出不穷,其中以劳动合同收取保证金的方式进行的诈骗行为尤为突出。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通常采用的欺骗手段概括为以下几种: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行为人采取上述何种欺骗手段,只有当其诈骗财物的数额较大时,才构成犯罪。
在本案中,被告人与许某某、熊某某、徐某某签订的聘用库房保管员的协议、聘任展销部主任的协议应属于劳务合同,即《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合同。这种合同体现的是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而非社会经济秩序上的经济关系。因此,不能将此认定为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
本案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客观行为。合同诈骗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虚构合同主体”进行诈骗,即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这是合同诈骗犯罪分子最常用、最常见的诈骗手段。然而,在本案中,被告人主要是通过伪造事实聘请受害者,然后通过收取保证金来进行诈骗。这种行为并非发生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与合同是否履行、合同的履行内容无关。签订合同只是被告人实施诈骗的一个幌子。此外,根据《劳动法》,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收取保证金是被禁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