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取保证金是构成合同诈骗吗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案例法律知识

骗取保证金是构成合同诈骗吗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7-19

 
55821

案件回顾

被告人胡某某于2004年4月12日以冒用某皮革工业公司名义的方式,在2004年至2005年期间,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进行了一系列诈骗活动。他以主办名优产品展销会需招聘仓库保管员的名义,使用伪造的公司财务专用章,并将“财务专用章”的字样遮盖后冒充公章。他与许某某签订了聘书协议,并收取了许某某10000元人民币作为“保证金”。随后,他采取了相同手段,分别与熊某某、徐某某签订了聘书协议,并收取了他们的“保证金”各10000元人民币。

律师评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诈骗行为层出不穷,其中以劳动合同收取保证金的方式进行的诈骗行为尤为突出。

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和手段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通常采用的欺骗手段概括为以下几种:

  1.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2.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3.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4.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5.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行为人采取上述何种欺骗手段,只有当其诈骗财物的数额较大时,才构成犯罪。

本案的合同性质和客观行为

在本案中,被告人与许某某、熊某某、徐某某签订的聘用库房保管员的协议、聘任展销部主任的协议应属于劳务合同,即《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合同。这种合同体现的是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而非社会经济秩序上的经济关系。因此,不能将此认定为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

本案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客观行为。合同诈骗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虚构合同主体”进行诈骗,即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这是合同诈骗犯罪分子最常用、最常见的诈骗手段。然而,在本案中,被告人主要是通过伪造事实聘请受害者,然后通过收取保证金来进行诈骗。这种行为并非发生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与合同是否履行、合同的履行内容无关。签订合同只是被告人实施诈骗的一个幌子。此外,根据《劳动法》,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收取保证金是被禁止的。

延伸阅读
  1. 学生遭受套路贷反被仲裁应采取的法律措施
  2. 网上贷款诈骗签订电子合同生效吗
  3.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4. 不兑现承诺属于诈骗吗
  5. 房屋中介费的合法性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相关知识
  2. 通过合同进行欺诈七种形式
  3. 法律咨询:商品房转让中的欺诈行为
  4. 劳动合同无效案件:求职者编造简历导致权利无法保障
  5. 梁-涛与劳动服务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无效性问题
  6. 采取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
  7. 合同无效时的赔偿责任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
  2. 天津市商品房买卖合同范本(官方范本)
  3. 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完整版)
  4. 商品房买卖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