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刑民交叉处理程序初探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1-09
由于合同诈骗犯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市场经济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刑事、民事法律的双重保护决定了合同相对方(受害人)有权选择民法救济,也可升级寻求刑法保护。因此,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交织在一起的案件性质的走向、所适用的程序和法律以及行为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司法实践中因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人民法院、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之间以及人民法院内部庭室(局)之间,对此类案件审理、诉讼程序适用、涉案财产处理及案件执行等方面做法各异,以至影响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因此,对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刑民交叉处理程序有必要加以探析。
一、各部门的分歧表现
1.案件审理方面的分歧
根据走访座谈和数据收集情况,各部门在案件审理方面存在以下分歧表现:- 30%的被访对象认为应当分开同时审理;- 70%的被访对象认为应当先审理刑事案件,再审理民事案件。
2.民事诉讼程序方面的分歧
根据走访座谈和数据收集情况,各部门在民事诉讼程序方面存在以下分歧表现:- 45%的被访对象认为应当另案处理;- 55%的被访对象认为应当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解决。
3.涉案财产方面的分歧
根据走访座谈和数据收集情况,各部门在涉案财产方面存在以下分歧表现:- 60%的被访对象认为应通过处理民商事纠纷返还财产;- 40%的被访对象认为应依法予以追缴后返还。
4.刑事案件追赃执行方面的分歧
目前大多数法院在刑事案件追赃执行方面没有明确由刑庭还是执行庭(局)负责追缴执行。根据走访座谈情况,存在以下分歧表现:- 75%的被访对象认为应由执行庭(局)执行;- 25%的被访对象认为应由刑庭负责直接追赃。
5.受害人司法救济方面的分歧
在受害人司法救济方面,对于受害人应何时向法院提起返还财产的民事诉讼,存在以下分歧表现:- 80%的被访对象认为如果刑事案件已判决追赃,应在刑事判决生效并经追赃后仍不足弥补损失时方能提起民事诉讼;- 90%的被访对象认为如果刑事案件没有追赃,法院应在刑事判决生效后方能受理民事案件。
二、相关处理程序建议
为了更好地正确处理无效合同与合同诈骗刑民交叉案件,提出以下处理程序建议:
1.适用“先刑后民”原则处理刑民交叉合同案件
建议在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刑民交叉案件中,遵循“先刑后民”原则进行处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应先按民事诉讼程序立案审理,如果发现存在合同诈骗犯罪嫌疑,应中止民事案件诉讼,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如果合同诈骗犯罪成立,根据刑事案件追赃退赔情况或是否已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决定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对于选择刑法保护的合同相对方,可按刑事诉讼程序解决,并可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保护自身民事权益。建议对相关司法解释进行修改,明确“先刑后民”原则。
2.允许当事人提起“刑附民”诉讼
建议允许当事人在合同诈骗中提起“刑附民”诉讼,符合刑诉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精神。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因犯罪而遭受物质(经济)损失的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合同诈骗中的受害方可以通过附带民事诉讼减少诉讼负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减少损失。
3.多种渠道救济合同诈骗中的受害人财产损失
除了提起“刑附民”诉讼请求返还财产或赔偿损失外,受害人还可以通过其他三种渠道进行救济:- 可申请公安、检察机关直接返还合法财产;- 可依法追赃退赔通过法院刑事判决;- 可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请求返还财产或赔偿损失。
4.明确合同诈骗判决后的涉案财产执行责任
建议明确合同诈骗判决后的涉案财产由法院执行庭(局)负责执行。如果刑事案件已判决追赃或责令退赔,可由刑庭移送执行庭(局)执行,追赃后退赔给受害人。如果受害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在判决生效后直接申请强制执行,由法院执行庭(局)负责执行。建议修改相关规定,明确执行庭(局)执行此类案件的职责和业务范围,由刑庭依职权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