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案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及认定最新律师解读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合同诈骗罪案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及认定最新律师解读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5-11

 
55531
合同诈骗罪立案追诉标准解读: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一、主观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主观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判断其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关键。由于主观非法占有为目的反映了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具有抽象性、可变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很难准确把握。对于行为人是否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可以依靠以下推定:首先,要考虑行为人的主体身份是否真实,是否具备一定的履行能力,是否采取了欺诈手段以及欺骗的程度;其次,要考虑行为人是否积极履行合同,是否表现出履行合同的诚意;第三,要注意查明财物的去向、未履行合同的主要原因、行为人对财物的处理是否用于还债、挥霍或者投机行为,以及是否拒不归还;最后,要考虑行为人违约后是否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或者赔偿对方的经济损失。

二、合同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

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借贷行为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借贷动机及目的、借贷用途、无法归还的原因、是否具备归还能力等因素。如果因为正常用途而进行借贷,虽然在借贷过程中虚构了部分事实,但是并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既未挥霍又未赖账,只是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如期归还,这应当属于借贷纠纷,不宜作为犯罪处理。

三、临时占用他人资金后及时偿还的情形

如果在一时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临时占用他人资金用于某种需要,但是事后能够及时偿还财物并赔偿损失,这种行为不应当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四、合同诈骗罪与普通民事纠纷的界限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公司或个人为了获得签单的机会,虽然具备一定的履约能力,但是故意夸大自身的经济实力,目的是让对方相信自己,达成与其签单合同的目的。此时所签订的协议应当被视为真实有效的合同,行为人在合同签订后积极履行合同,但最终没有完全履行合同,或者只履行了部分合同内容,给对方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然而,与合同诈骗罪规定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能力而故意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相比,这种行为有本质区别,不应当作为犯罪处理,而应当视为民事纠纷,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

工作单位:山东法杰律师事务所王成

延伸阅读
  1. 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及量刑标准
  2. 合同诈骗数额巨大标准的法律规定
  3. 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怎样处罚
  4. 怎么样才算合同诈骗
  5. 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怎样的?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相关知识
  2. 通过合同进行欺诈七种形式
  3. 法律咨询:商品房转让中的欺诈行为
  4. 劳动合同无效案件:求职者编造简历导致权利无法保障
  5. 梁-涛与劳动服务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无效性问题
  6. 合同诈骗的定义和行为要素
  7. 合同无效时的赔偿责任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