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11-06
赠与行为通常发生在公民之间,例如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之间的赠与。这种赠与往往基于感情和感激之情,赠与人无偿将财产转让给受赠人,例如父辈为子女购置婚房或将积蓄交与子女使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将财产赠送给喜爱的子女或孙子女等。因此,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应遵循家庭和睦、生活稳定、社会和谐、以和为贵、公平合理的原则,努力消除隔阂、巩固感情。双方需要换位思考,多为对方着想,以解决矛盾。
赠与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对赠与人和受赠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同的赠与关系中,权利和义务也有所不同。在调解赠与纠纷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公平合法、合情合理。为此,应正确适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具体而言,可以从赠与是否成立、赠与是否履行、赠与是否可撤销、受赠人是否履行了约定义务等方面进行法律判断,据此对赠与纠纷的法律后果有大致了解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找出纠纷症结所在,本着家庭和睦、以和为贵、公平合理的原则,努力寻找调解方案。
赠与是否成立或生效通常要考虑赠与人和受赠人的主体资格,以及赠与标的的合格性、赠与形式和方式的合法性。例如,赠与人必须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才能依法处分自己的财产;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无法管理或处分自己的财产,因此不能作为赠与人。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只能参与与其年龄和智力相适应的赠与行为。这可以通过考虑赠与物的价值、赠与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与其生活关联度以及年龄和智力是否适当来进行判断和认定。对于受赠人来说,接受赠与是纯粹的获利行为,因此法律承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受赠人地位。这类受赠人可以由其监护人代理接受并管理受赠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