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2-29
一、合同的订立
合同的订立是指缔约人为意思表示并达成合意的状态。订立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是合同生效的前提,也是当事人履行义务、享有权利、解决纠纷及请求法律保护的依据。在合同订立时,需要注意以下法律要件。
订立合同的当事人须具备合同行为能力和相应的缔约行为能力。根据《合同法》第9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这一规定对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进行了限定。
例如,签订货物进出口合同必须要求当事人具备经批准或合法登记过的进出口经营权。对于经营性的法人或非法人经济组织,其缔约能力应与核准的经营范围相一致,其他当事人的能力也应与法人登记或设立宗旨相一致。
根据《合同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要约和承诺是合同订立的基本程序,只有一方当事人的要约被另一方当事人承诺,合同才能成立。
(1)要约,又称发盘,是指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是一方当事人向他人做出的、希望以一定条件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做出要约的人称为要约人,要约的相对人称为受要约人。当事人就缔结合同交换意思表示的过程,在《合同法》中称为要约与承诺。
(2)承诺,又称还盘,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是一种意思表示,可以是明示的或默示的。明示的承诺可以是口头承诺或书面承诺,默示的承诺指的是推定行为。如果承诺人没有发出承诺通知,但按照要约的要求履行了一定行为,该履行行为表明行为人有承诺的意思,即推定承诺人已承诺,合同成立。
承诺于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明示的承诺于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默示的承诺于推定行为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的生效导致合同成立。合同成立后,承诺消失。
二、合同的成立
合同的成立指合同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标志着合同的产生和存在。
合同成立始于承诺生效,它是当事人对合同标的、数量等内容协商一致的结果。因此,合同成立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件:至少两方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对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等内容经协商一致,达成合意。
如果合同不具备成立的要件,则不成立。合同的不成立有以下几种情形:一人自行订立合同;当事人之间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不一致,未形成要约、承诺的一致;合同的客体不确定;要物合同未履行物的给付;须经批准、登记方能成立的合同未履行批准、登记手续;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但当事人未订立书面合同且未履行。
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时应承担的责任。违约责任是促使当事人履行债务,使守约方免受或减少损失的法律措施。
解决争议的方法包括解决争议的程序、法律适用、检验或鉴定机构的选择等。例如,仲裁条款、涉外合同中的法律适用条款等,都是解决争议的方法条款。
总之,合同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合同的订立与效力是合同行为的主要程序,也是《合同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同的效力指合同的法律效力,它并不是来自当事人的约定,而是由法律赋予的。合同的效力问题涉及合同的有效性和无效性。
有效合同必须具备三个要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得违反法律、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合同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无效: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法》对可撤销合同和合同效力待定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可撤销合同产生于: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合同撤销权的行使是有一定期限的,一般是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的一年之内。
合同的成立解决了合同是否存在的问题,而合同的生效解决了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问题。合同的成立是合同生效的前提,而合同的法律效力是合同履行的基础。
合同的内容主要是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除了少数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合同内容由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自行协商确定,只要当事人的约定不违反国家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为了示范较为完备的合同条款,《合同法》第12条规定了以下条款,提示缔约人:
这一约定的目的是明确合同当事人,使其名称或姓名及住所具体化、固定化。
即指合同当事人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财物、劳务、工作成果、知识产权等。
即用计量单位和数字来衡量标的的尺度,决定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大小。我国的《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对数量计量标准作出了相应规定。
即合同标的的具体特征,包括标的的内在素质和外观形态。
价款是指取得标的物所应支付的代价,酬金是获得服务所应支付的代价。
即当事人全面完成自己的合同义务的时间、地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