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10-2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七条的规定,要约可以被撤回。要约的撤回通知应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要约的撤回是指在要约发出后但在发生法律效力之前,要约人希望使该要约不产生法律效力而作出的意思表示。
要约能够被撤回的原因在于要约尚未生效,因此不会对受要约人产生任何影响,也不会对交易秩序产生任何影响。在这个阶段,要允许要约人使尚未生效的要约不产生预期的效力。
撤回要约的条件是在要约通知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同时到达受要约人。此时应认为要约尚未生效。撤回要约还可以通过在一个文件中,前面写要约的内容,后面写一句话“上述内容无效”的方式进行。
如果撤回要约的通知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后到达,那么要约已经生效,是否能使要约失效就要看是否符合撤销的条件。因此,要约人如果想要撤回要约,必须选择比要约更快的方式向受要约人发出撤回通知,使其能在要约到达之前到达受要约人。如果要约人在发出要约后立即以比发出要约更快的方式发出撤回通知,按照通常情况,撤回通知应先于或最迟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但如果因其他原因耽误了,撤回通知在要约到达之后才到达受要约人。在这种情况下,受要约人应及时向要约人发出通知,告知其撤回通知已迟到,要约已生效。如果受要约人未及时通知,要约人撤回要约的通知视为未迟到,仍具有撤回要约的效力。根据台湾地区的《民法典》第162条规定:“撤回要约的通知,如果在要约到达之后按照通常情形应先于或同时到达的传达方法到达,相对人应向要约人即发迟到的通知。如果相对人未及时发出前述通知,要约撤回的通知视为未迟到。”
要约的法律效力体现在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的约束力两个方面。
首先,要约对要约人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也称为要约的形式约束力,指的是要约一旦生效,要约人就受到要约的限制,不能随意撤销或对受要约人随意加以限制、变更和扩张。这对于保护受要约人的利益,维护正常的交易安全非常必要。
其次,要约对受要约人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也称为要约的实质约束力,在民法中也称为承诺适格,即受要约人在要约生效时即取得依其承诺而成立合同的法律地位。具体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