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1-09
继承权的丧失时效是指继承人失去继承资格的法定事由发生的时间。根据继承权的本质,继承权的丧失应当在继承开始时即发生效力。虽然继承权的丧失可以在继承开始前或继承开始后发生,但是由于继承权的丧失导致继承人失去继承资格,因此应当从继承开始时产生效力。当涉及继承人是否丧失继承权的争议时,应当由人民法院确认继承人是否丧失继承权。人民法院确认继承人丧失继承权后,继承权的丧失将追溯到继承开始之时。
继承权的丧失只是指继承人对特定被继承人的继承权的丧失,只对特定被继承人产生效力。因此,继承人因法定事由丧失对某一被继承人的继承权,并不会影响其对其他被继承人的继承权。然而,根据我国现行制度规定,继承权的丧失对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产生效力,即继承人丧失继承权后,其晚辈直系血亲将不能代位继承。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老年人有权依法处分个人财产,子女或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也不得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从这一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法律保护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对个人财产进行处分的权利,包括在生前处分遗产的权利,子女或其他亲属不能干涉。
根据《继承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公民可以通过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数人继承。遗嘱继承是公民生前按法律规定处分遗产的一种方式。这一法律规定明确了公民可以通过遗嘱继承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遗产的继承人。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为他们充分行使个人财产所有权,实现老有所养的愿望提供了法律上的有效保证,有利于晚辈更好地履行赡养义务。
由于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尽管子女同属第一顺位的法定继承人,但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老人可以通过立遗嘱取消不尽赡养义务的不孝之子的继承权。立遗嘱是被继承人处分个人财产的单方面法律行为,无需征得继承人的同意。只要所立遗嘱是老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且内容合法有效,遗嘱就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