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28
在行使探望权时,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如果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履行协助探望的义务,或者是采取各种手段,阻碍另一方实现探望权,那么有探望权的一方可通过向人民法院起诉,实现自己的探望权。
离婚后,间接扶养子女的一方有权探望子女。探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一般由父母在离婚时协商确定。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离婚时双方应就探望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协商和安排。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在处理离婚案件时会一并判决。在不影响子女学习和生活规律的前提下,间接扶养方可以与子女单独交流一段时间。
(1) 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而探望权的义务主体为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根据中国《婚姻法》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权探望子女,而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该提供便利,积极协助,不能阻碍对方行使权利。
(2) 探望权是离婚后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一项法定权利。将探望权作为一项权利在法律上进行规定,是因为这不仅是亲属法上的权利,更是一种基本人权。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通过探望子女,与子女交流,短暂生活等多种形式行使探望权,从而继续教育子女,对子女的价值观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探望权不仅仅是权利,还具有其他方面的意义。
(3) 探望权产生的时间是离婚后。离婚前,由于父母存在有效的婚姻关系,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教育孩子,探望权的问题并不存在。离婚后,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无法与孩子共同生活,因此有必要行使探望权。
(4) 探望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孩子的身心健康。根据中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父亲或母亲探望子女如果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权的行使。探望权是一种义务性的权利,其行使应该使孩子充分享受父母之爱,接受积极向上健康的教育。如果行使探望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人民法院可以中止探望权的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