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03
根据我国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一旦行政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原告提出新的诉讼请求将不被人民法院准许,除非有正当理由。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七十条规定,一旦行政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原告提出新的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将不予准许,但有正当理由的除外。
(一) 答辩期10天内提供证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行政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若干解释》第26条规定,被告在提出答辩状时应同时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依据,这实际上要求被告在庭审前进行“证据开示”。确立证据开示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诉讼的公正和效率。
在行政诉讼中,如果被告只提交答辩状而不提供证据,或者故意拖延提供证据,将使原告无暇准备反证或无机会辩驳,对原告来说是不公平的。此外,如果被告在庭审中不断提供证据,人民法院需要中断开庭以核实各种突然情况,这会导致诉讼拖延,影响行政审判效率,也使集中审理难以实现,反过来又会影响庭审质量。此外,拖延举证时间还会给被告事后补充收集证据提供很多机会,不利于监督行政机关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程序规则。
因此,被告在提交答辩状时,应同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此后提供的证据都被视为“突袭证据”,人民法院不应予以采纳。
(二) 举证期限届满后被告能否补充证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3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按照“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只能由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证明。如果被告在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后还需要补充调查收集证据,恰恰说明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被告举证应当在法定的举证时限届满之前完成,而不能在举证时限届满之后再补充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的《若干解释》第28条中,该条款第(一)项的规定并不属于补充证据,因为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了证据,只是因为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而已。至于第(二)项的规定,属于可以补充证据的特殊情形。当原告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了被告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证据时,被告行政机关应有权收集作为反证的证据。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被告补充证据仍需要得到人民法院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