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4-26
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将如何认定相互对立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根据我国民诉法和证据规则,法院必须对证据进行质证才能够予以采信。未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将被视为无效,法院不会认可。
与传统民事诉讼相同,环境侵权案件中的证据收集主体较为广泛。由于环境类侵权案件具有专业性和特殊性,因此证据收集主体也具有相应的特点。以下是能够收集证据的主体:
包括受害者和排污者,当事人收集的证据最好进行证据公证。
尽管《民事诉讼法》和《证据规定》确立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但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基于“保护弱者”“倾斜立法”的原则,对环境侵权构成要件的举证责任方面实行“差别待遇”。具体体现在受害人在提起环境污染侵权诉讼时无需对环境污染行为的违法性、加害人是否有过错进行举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或举证责任转换。因此,在环境侵权案件中:
1. 开发建设活动和排污的证据。
2. 排放了何种污染物的证据。
3. 污染物浓度和数量证据。
4. 污染物去向的证据。
5. 受害者接触(暴露)时间和浓度的证据。
6. 环境和产品质量证据(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海水质量、产品污染物含量等)。
7. 受害大小的证据。
1. 不产生、未排放污染物或未排放致害污染物的证据。
2. 排放的污染物未到达受害地的证据。
3. 受害者未接触或未暴露于污染环境的证据。
4. 排放的浓度或数量不足以致害的证据。
5. 他人排放致害污染物的证据或第三者故意或过失的证据。
6. 他人排污超标和排放总量的证据。
7. 受害者对受害程度和损失大小弄虚作假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