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3-05
根据法律规定,中级人民法院有权管辖以下第一审刑事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审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审理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审理外国人、无国籍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高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全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某普通刑事案件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并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后,如果认为不需要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可以依法审理,而不再交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
对于一人犯数罪、共同犯罪和其他需要并案审理的案件,只要其中一人或者一罪属于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全案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
单位犯罪的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单位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更为适宜,可以由被告单位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的罪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刑事管辖权。这类案件由被告人被抓获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中国船舶内发生的犯罪,由犯罪发生后该船舶最初停泊的中国口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中国航空器内发生的犯罪,由犯罪发生后该航空器在中国最初降落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在国际列车上发生的犯罪,根据我国与相关国家签订的有关管辖协定确定管辖。如果没有协定,由犯罪发生后该列车最初停靠的中国车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铁路运输法院管辖。
中国公民在驻外的中国使领馆内犯罪,由该公民主管单位所在地或者原户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由该公民离境前的长期居住地或者原户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公民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应受处罚的,由该外国人入境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发现正在服刑的罪犯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犯罪没有受到审判的,由原审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罪犯服刑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更为适宜,由服刑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正在服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又犯罪的,按照所犯罪行的轻重,由服刑地相应的人民法院管辖。
正在服刑的罪犯在脱逃期间犯罪的,如果是在犯罪地被捕获并发现的,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是被缉捕押解回监狱后发现的,按照所犯罪行的轻重,由罪犯服刑地相应的人民法院管辖。
如果上级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应当向下级人民法院下达改变管辖决定书,并书面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被告人的羁押场所和当事人。
对于认为案情重大、复杂或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基层人民法院可以请求移送中级人民法院审判。请求移送应当经合议庭报请审判委员会决定后,在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十五日前书面请求移送。中级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移送申请十日以内作出决定。如果不同意移送,应当向基层人民法院下达不同意移送决定书,由基层人民法院依法审判。如果同意移送,应当向基层人民法院下达同意移送决定书,并书面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基层人民法院接到中级人民法院同意移送决定书后,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并将起诉材料退回同级人民检察院。
如果两个以上同级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的案件发生管辖权争议,由最初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审判。如果尚未开庭审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移送被告人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审判。如果两个以上同级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发生争议,应当在审限内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由最初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报请争议各方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如果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因案件涉及本院院长需要回避等原因,不宜行使管辖权,可以请求上一级人民法院管辖。上一级人民法院也可以指定与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同级的其他人民法院管辖。
上级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指定给其他下级人民法院审判。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应当将指定管辖决定书分别送达被指定管辖的人民法院及其他有关的人民法院。原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在收到上级人民法院指定其他人民法院管辖决定书后,不再行使管辖权。对于公诉案件,应当书面通知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并将全部案卷材料退回,同时书面通知当事人。
现役军人和非军人共同犯罪的案件,分别由军事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或其他专门法院管辖。涉及国家军事机密的案件,由军事法院管辖。
下列案件由地方人民法院或其他专门法院管辖:
地方人民法院或其他专门法院管辖非军人、随军家属在部队营区内犯罪的案件。
地方人民法院或其他专门法院管辖军人在办理退役手续后犯罪的案件。
地方人民法院或其他专门法院管辖现役军人入伍前犯罪的案件(需与服役期内犯罪一并审判的除外)。
地方人民法院或其他专门法院管辖退役军人在服役期内犯罪的案件(犯军人违反职责罪的除外)。
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的管辖以犯罪地为准。如果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单位犯罪的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单位被告人所在地或注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更为适宜,可以由单位被告人所在地或注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犯罪地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财产犯罪,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分子实际取得财产的犯罪结果发生地。
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应当在收到起诉书后,由立案庭审查以下内容:
立案庭要审查案件是否属于本院管辖。
立案庭要审查起诉书中被告人的身份、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犯罪事实、危害后果和罪名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情节等是否明确。
立案庭要审查起诉书中是否载明被告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种类、羁押地点、是否在案以及有无扣押、冻结在案的被告人的财物及存放地点;是否列明被害人的姓名、住址、通讯处;对于需要危护被害人而不宜列明的情况,应当单独移送被害人名单。
立案庭要审查起诉书中是否附有起诉前收集的证据的目录。
立案庭要审查起诉书中是否附有能够证明指控犯罪行为性质、情节等内容的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照片。
立案庭要审查起诉书中是否附有起诉前提供了证言的证人名单。
立案庭要审查证人名单是否分别列明出庭作证和拟不出庭作证的证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和通讯处。
立案庭要审查起诉书中是否附有已委托辩护人、代理人的姓名、性别、通讯处明确的名单;如果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是否附有相关证据材料。
立案庭要审查侦查、起诉程序的各种法律手续和诉讼文书复印件是否完备。
立案庭要审查是否有适用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第(二)至(六)项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经审查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对于不属于本院管辖或被告人不在案的案件,应当决定退回人民检察院。
对于不符合审查规定的,需要补送材料的案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在三日内补送。
对于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宣告被告人无罪,人民检察院依据新的事实、证据材料重新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对于在判决宣判前,人民检察院要求撤回起诉,人民法院裁定准许撤诉的案件,没有新的事实、证据,人民检察院重新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对于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第(二)至(六)项规定的情形的案件,应当裁定终止审理或决定不予受理。
对于被告人真实身份不明,但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人民法院对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决定是否受理的审查期限为七日。对人民检察院建议按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决定是否受理的审查期限为三日。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的期限计入人民法院的审理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