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21
徇私徇情枉法的一种表现是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进行追诉。无罪的人包括没有违法犯罪事实的人,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人,以及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不应追究的人,例如犯罪已过期限的人、经特赦令免除的人,以及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等情况。徇私徇情的行为是指对本不应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无罪人立案侦查、起诉或审判。
徇私徇情枉法的另一种表现是对明知是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诉。有罪的人指的是构成犯罪且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诉是指故意包庇使其不受侦查、起诉或审判。故意包庇的犯罪事实可以是全部的犯罪事实,也可以是部分的犯罪事实和情节。此外,故意违背事实真相,违法变更强制措施,或者虽然采取强制措施,但放任不管,导致犯罪嫌疑人逃避刑事追诉的行为,以及司法机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办案中故意提供虚假材料和意见,或者故意作虚假鉴定,严重影响刑事追诉活动的行为,也应视为徇私枉法罪。
徇私徇情枉法的另一种表现是在刑事审判过程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枉法裁判。与前两种情况不同的是,这种情况仅发生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只有刑事审判人员才能实施这种行为构成徇私枉法罪。枉法裁判是指有罪判无罪,多罪判少罪,无罪判有罪,少罪判多罪或者重罪轻判,轻罪重判等。
徇私枉法罪侵犯的对象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司法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人民、打击敌人,制裁犯罪,保护主义四化建设的职能。司法工作人员拥有权力,依法享有侦查、预审、逮捕、起诉、审判的权力。因此,他们在执法过程中应当刚正不阿,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忠于法律制度,忠于事实真相,严格依法办事,力求确保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不偏不倚。如果他们徇私枉法,将会破坏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以及社会主义的稳定。